大学生受挫报告范文 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德育分析范文

《理论导报》2014年第7期

一、大学生挫败感的成因分析

1、情绪受挫。 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一是青春期的烦恼,二是自卑和自尊交织在一起带来的不安全感。 恋爱在大学生中是常事,分手也是常事。 有的同学在处理感情问题时过于天真、自私,导致深深投入真情的人受到挫败。 此外,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给恋爱关系双方带来了困扰甚至伤害。 随着成绩的提高,情绪受挫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2.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学生从高中走向大学,从原来的“象牙塔”走向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环境,看到了更多的现实。 这些东西和我原来想象的学习、生活条件有很大不同。 这会让他们产生怀疑、冲突,甚至自我否定,导致抑郁等挫败感。 6、家庭、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仍然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与家庭息息相关。 一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在大学里遭遇挫折,导致自卑、自闭大学生受挫报告范文,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当这个矛盾不能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

二、高校挫折教育和德育措施实施现状分析

1、高校挫折教育和德育措施实施现状。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型”。 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贯穿挫折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这种方法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但可能会出现学生偷听而不留心的情况,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是“心理咨询咨询型”。 即关心、引导受到挫折困扰的大学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意见,帮助他们走出挫折的阴影,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 这种方法是最有效、最科学的,但问题是,失意的学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和领悟其中的原理,不知道如何通过这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心理,从而无法主动寻求帮助。 三是“环境影响型”。 即主要通过讲座论坛、社会实践、活动培训等多种渠道来达到渲染效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利用榜样等优秀力量来影响和震撼学生的身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

2、高校挫折教育和德育措施落实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挫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教育总体布局不够全面。 高校在学期初会关注新生的心理健康,但随着年级的升高,相应的挫折教育也随之减少,这使得高年级的挫折教育成为盲点。 二是教育针对性不强。 挫折教育往往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 除了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外,学生还接受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校普遍扩招,辅导员的工作量常常超标,导致其工作不够细致和深入,对学生挫折的教育缺乏针对性。 三是教育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这说明高校挫折教育缺乏科学探索。 因此,这项工作亟待加强。

三、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德育措施的思考

针对当前大学生挫折现状,开展高效的挫折教育十分必要。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以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效性。

1、把握学生成长特点,分阶段开展挫折教育。 定期开展挫折教育,避免挫折教育中“只顾一件事,不顾另一件事”。 挫折教育不是某一阶段的教育,而应该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 从学生成长过程来看,不同年级的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不同,他们需要接受的挫折教育也需要分阶段进行。 对待各年级学生,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时,应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增强教材中挫折教育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努力使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具体化。 根据学生主体性的要求,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将教学分解为多个层次,落实到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减少挫折的发生频率。

2、抓住当前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让大学生在挫折情境中接受洗礼,培养和锻炼大学生良好的挫折承受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模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大学生受挫报告范文,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从而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果。 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自觉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完善和发展自身的心理调节机制,加强自我锻炼,将学校挫折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树立创新意识,科学开展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它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在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挫折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高校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公共课程,实施全方位系统教育,不断丰富课外培训活动。 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同伴辅导、心理剧等寓教于乐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分析不同情景下的挫折,学会克服和克服挫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523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