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范文 雅趣悠然意绪飞——傅秀萍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李毅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借用傅秀萍的七绝《独在沧海》中的诗句来概括她的文学创作是恰当的。 傅秀平是一位勤奋的作家。 201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在《山西日报》、《诗歌报》、《乡土文学》、《天涯诗刊》等刊物发表近百首格律诗、数十篇散文和短篇小说。 》以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新华网等报刊及平台。 格律诗荣获2019年国际诗酒大会“诗香”诗歌比赛入围奖。长篇小说《冯姨》入选“2019中国短篇小说年度评选”,2021年散文《秋》 《爱情》被中国作家网推荐为入选作品。 上面的成绩单对于一个从事文学创作时间不长的业余作家来说,显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由于文学创作成绩突出,她当选为介休市作家协会理事,并加入山西省作家协会。

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其实是从学习格律诗开始的,格律诗的写作难度极高。 这是令人惊讶又令人敬佩的。 众所周知,结构严谨、节奏流畅的格律诗是唐代以后形成的一种诗歌风格。 主要分为绝句和押韵诗。 根据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 这种古老而传统的诗体在字数、行数、声调或重音、韵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而且非常讲究押韵和对仗。 对于绝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来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起点一般是散文和新诗,相对自由,限制较少。 他们几乎被格律诗吓倒了,这种文学体裁有太多的限制和严格的规则。 的。 不知道傅修平一开始是怎么想的,估计是出于兴趣。

这种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产生的兴趣是可以理解的。 高中的时候,我对古典诗词也很感兴趣,一度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仅凭一时的兴趣很难长期坚持学习。 还需要毅力。 从傅修平出版的格律诗系列来看,如果没有多年对古典诗词的勤奋阅读、背诵和研究,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的。 她的格律诗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唐诗优雅热情的风格。 无论是面对社会现实的激昂情怀,还是古碑旧物引发的对往事的怀念,她都能充分发挥格律诗的独特特征。 语言和结构的优势,描绘出一幅幅雅俗共赏的艺术画卷。 她在2019年国际诗酒大会“诗香”诗歌比赛中入围的一套五言绝句可以说是她格律诗的代表作。

其中有面朝大海、赏浪的豪迈之情(《观海》),有陶醉夕阳、赏夕阳的悠然之情(《晚景》),还有青春稍纵即逝的感慨。和转瞬即逝的暮色(“珍惜时间”)。 ),尤其是《红楼十二钗论诗饮酒》,仅用一首仅有二十字的绝句,艺术地再现了红楼十二钗们的生动聚会场景。 她的格律诗题材广泛,想象力丰富,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其中有对生活情景的歌颂,有对名胜古迹的赞美,有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还有对身边各种事物的感受和思考。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豁达的诗人。

文学史告诉我们,唐代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宋诗虽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远不如唐诗那么辉煌。 由于明清以后的诗歌作家大多没有摆脱古风、形式主义的陷阱,优秀的作品和诗人就更难出现。 因此,有人说,一切好诗都是唐人写的。 诞生于“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形成了以自由诗为主的新诗,古老而传统的格律诗不得不成为边缘化的诗歌流派。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学。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已成为各个朝代的文学符号。 在当代文学的百花园里,格律诗固然是一朵鲜花,但无论是从其艺术形式还是所表达的社会内容来看,格律诗都无法承担起时代文学的重任。 傅秀萍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格律诗的局限性。 她跨越了格律诗的艰难门槛,进入了文学的殿堂。 她并不打算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向散文、小说等领域拓展。

傅秀萍的散文创作虽然仍不如她深奥的格律诗,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基于多年格律诗歌创作形成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思维,她首先在抒情散文上取得了突破。 《秋恋》于2019年9月发表在《山西日报》上,这是一篇介于格律诗和现代散文之间,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真情的美文。 但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散文诗,而是一部体现古典诗歌魅力和现代风格的作品。 文章描写秋天的景色,抒发一对恋人的离别和思念,寓情于景,融于情景。 其显着特点是在语言的精炼和文字的阐述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创造出了令读​​者赏心悦目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杰作。 《秋恋》被中国作家网推荐为精选作品,实至名归。

像《秋恋》这样引人注目、值得欣赏的作品其实并不多见,而且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如果一个作家走上这条路,写出大量雷同的审美作品,必然会因作品艺术形式的单调而造成读者的审美疲劳。 因此,傅修平选择了大多数作家走的散文创作道路,转向关注社会,贴近生活,与底层人民融为一体,感受人间烟火。 她2019年12月在《山西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你应该常回家》就是这一转折的象征。 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秋恋》相比,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优雅优美的句式和词语几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口语化、朴实无华、日常生活气息浓厚的叙事表达方式。 文章描述了他回到家乡时的所见所闻,包括对新农村建设景观的描述,以及与老邻居团聚的对话和感受。 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如果不看签名,你可能会误以为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傅秀萍的散文创作主要选择身边的人和事。 她写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父母和老师,以及她长大的矿山、小镇和周边村庄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她的这些作品基本采用写实手法,力求通过近乎白描的叙述向读者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本来面目。 其中,以人物为主体的作品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作者既是叙述者,又是见证者,在回忆过去的同时,介绍人物的经历和故事。 描写事件、场景的作品,是基于作者现场体验的真实感受,用镜头扫描的视角,将观察到的事物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呈现给读者。 她在写这些文章时没有使用更多的技巧。 她只是如实讲述自己的所想、所见、所闻,就像朋友之间的聊天一样。

读了傅修平的几篇关于人的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深爱着这片土地》,收录在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富滩人的故事》中。 文章的主人公是她思念的李一舟爷爷。

她写了几句关于李一洲爷爷的事:李一洲是一名基层煤矿干部,是汾西矿区第一代矿工长大的,有着那一代人特有的淳朴。 早年,他从河北老家到山西六安矿区打工,遇到了一对从河南漂泊到这里的母子。 他得知孩子的父亲因病去世,十岁的弟弟和五岁的弟弟正在煤矸石山捡煤芯,母亲正在井口的采石场缝麻袋。 面对生存艰难的母子俩,“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所以经常帮助、照顾母子俩。” 后来,他自然就组建了家庭,并生下了一个小女孩。 女儿三岁时,全家搬到付家滩煤矿定居。 后来,李一洲因能力突出,被提拔为基层干部。 他还历尽千辛万苦,为妻子找到了留在河南当童养媳的大女儿,并为大女婿在傅家滩找到了工作。 两个儿子都姓李,但他“有些对不起王姓”,临终前要求大儿子改回亲生父亲的王姓。

“早年一起在煤矿打工的同盟兄弟”王祖耀在工作中牺牲后,爷爷和孙子的生活都很困难。 他还从自己的工资里挤出一些钱来帮助他们。 他唯一的亲生女儿面临着“上山下乡”。 身居高位的他拒绝利用自己的职权让女儿“免去农村的艰辛”。 结果,他的女儿在农村训练了十五年,成为“最后一批知青”。 只有回城才能回来。”从她写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她对所写人物的肯定和赞扬,重点是帮助困难群众、为官清廉、清正廉洁等传统美德,凸显了她维护底层弱势群体利益的道德取向。

这篇散文还有一个令人称道的艺术手法,就是在整体纪实叙事中适当地插入一些精致而富有想象力的细节。 作者在写1945年王姓祖父的去世时,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了一幅往事的悲伤画面:“新坟前,寒风刺骨,田野荒凉,枯枝黑叶。乌鸦乱叫,一个一脸疲惫的少妇牵着三个衣衫褴褛的小儿子哭得瑟瑟发抖,茅屋破旧,矮墙破烂,豆灯摇晃。八岁的女孩哭着,挣扎着,苦苦哀求,最后还是被媒婆拖走了,昏暗的炉子上留下了两桶“玉米面的聘礼”。这段描述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场景,为纪实叙事增添了鲜明的色彩。

傅修平的散文十分注重细节描写。 在缅怀父母的《难忘的回忆》一文中,她写道,曾经当过兵的父亲,虽然是北方的“旱鸭子”,却勇敢地听从命令,跳进湍急的河水中。 被河水冲下去后,他在本能的挣扎中“摸到了毛茸茸的东西”。 他抓住了它,然后被拖上了岸。 “原来是一头驮着军需物资的驴尾巴。” 。

如果没有直接从经历过的人那里听到消息,就很难编造出如此令人兴奋的细节。 她还写道,她的父亲在地下夜班工作,在工作中受伤。 “安静的医院一片漆黑,只有急诊室里有明亮的灯光。父亲躺在急诊室里,脸色苍白,血淋淋的双手放在手术台上。” 等待医生的治疗。 “妈妈看到这一幕,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用颤抖的声音叫爸爸。” 这时,父亲强颜欢笑,甚至“强迫自己打起精神,用滑稽的方式逗妈妈”。

夫妻之间的亲情和深厚的爱情在这些简单的描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还写道,她的母亲想在矿上当临时工,并找到了她以前见过的郝矿长。 ”矿长郝经理听了,一言不发,拿出笔写了一张两指宽的纸条,飞快地卷起来。这是井下工人特有的卷法,一般人是卷不了的。我妈妈拿着“那张纸条,找到了洗煤大楼的负责人。那人接过纸条,一看卷筒的样式,就知道是煤矿经理郝写的。我妈妈很快就被分配去工作了。” 读完这段描述文学鉴赏范文,一个曾经在井下工作过的煤矿干部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傅修平的散文中,你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精彩细节的描述。 虽然散文写人与小说塑造人物有区别,但从文学即人文的角度来看,它们都需要写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人只要参与文学创作,就必须从观念化的枯燥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生动、挺拔的人物。 要让人物栩栩如生,生动细致的描写必不可少,傅修平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她的散文十分注重通过细致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 在此基础上,小说创作的成功率肯定会更高。 她写的小说还不算多,但在塑造人物方面已经展现出了她的艺术才华。

我不知道《凤姨》是不是她的第一部小说,但我确信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 这位带着六个孩子顽强生活的母亲,原本是一个美丽而柔弱的女人。 丈夫因工去世后,她在恶劣的矿山生活环境中经受磨炼,成为“坚强为母”的典范。 然而,这并不是小说塑造凤姨这一人物的最终目的。 真正打动读者的,是小说核心的六个孩子中“龙凤”一对的秘密。 其中男孩是夫妻俩的亲生骨肉,女孩却是丈夫一位战友的孤儿。 她谎称自己是“兄弟,是双胞胎”,因为“害怕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 大凤阿姨从小就比较喜欢女孩子。 男孩虽然不明白,但也默默接受了。 当两个孩子长大后,他们照顾在矿井工作中丧生的工人的家人。 到了给孩子找工作的时候,冯阿姨决定放走女孩,男孩伤心地哭了,“伤心地跑出了家门”。 小说设置悬念贯穿整部小说,谜底在最后揭晓。 这是短篇小说创作中常用的手法。 丰满感人的人物形象是这部小说成功的关键。

傅修平经历了文学创作初期的艰苦探索,走出了一条相对顺利的道路。 她严格的格律诗写作训练,为她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她受益终生。 从她的散文创作中,读者仍能感受到诗人的浪漫情怀和锤炼文字的写作习惯。 客观地说,她的创作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按照一个成熟作家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她的散文写作主要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题材的选择自然就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 她也缺乏从这里到那里、从浅到深的想象力。

因此,今后要努力拓展题材范围,深入生活和思想。 在表达真情的同时,力求做到物我一体,表现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写作应该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逐渐从长篇小说发展到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文学鉴赏范文,通过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向读者展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深入观察。 虚构小说可能比写真人的散文更真实地反映人性的全貌,揭示生活的本质。 文学创作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能够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 每一位文学创作者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创作瓶颈,需要面对认真、持续的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前景值得期待,努力者必将收获丰硕。

关于作者

李毅,1946年生,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介休市作家协会顾问,曾任汾西矿业报副总编辑。 目前从事企业史料编撰工作,担任《汾西矿业集团年鉴》副主编、《汾西矿业集团年鉴》特约主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5198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