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正移民 客家姓氏故事:「张氏」曾被称为“嘉应之名族”

禾正移民

张的本义是“做弓弦”,把弦拉在弓上,弓即将拉开。 千百年来,张氏家族的祖先居住在中原,逐渐迁徙到全国各地,进而散居世界各地。 海外有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张姓人”。 据统计,目前全球张姓人口近一亿。

在梅州,张姓也是人口较多的一个姓氏。 据统计,梅州张姓人口超过50万,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 宋元时期,号称“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第十四代孙张华孙三代从福建宁化迁居梅州各地。 经过繁衍,梅州张氏逐渐成为一个大家族,尤其是梅县的桃夭、五华大田、丰顺建桥、蒲寨、大浦等地。

数百年来,梅州张氏文官武将、名士贤士层出不穷。 既有“中国酒之父”张弼士、“为华侨投资铁路开辟道路”的张荣轩、张耀轩等实业家,也有“华侨投资铁路”第一人张汝新等政治家。公开提出《毛泽东同志思想》,以及中国现代言情小说。 山的鼻祖张子平等作家可谓辈出。

本智白石▶▷宋元时期,从福建到梅现在已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从梅州市驱车向东北行驶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宛如“世外桃源”的桃夭镇桃源村。 村庄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翠竹婆娑,碧水潺潺。 桃源村古树参天,有数十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宏伟古建筑。 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与古建筑相得益彰。 在这个客家小村里,有26栋古民居。 是“广东省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名村”、著名侨乡。 全村80%以上的人都姓张。

据史料记载,六百多年前,张华孙第九代文裕公为躲避战乱,来到这片开阔的盆地,带领家族开辟了这片土地。 事实上,梅州张氏90%都是张华孙的后裔。

张姓起源于中原地区。 他们从中原迁徙到各地。 广东张氏家族多为唐宋时期北方移民。 他们首先从江西南部和湖南进入粤北,然后蔓延到广东各地。 据史料记载,一代名臣张九龄的曾祖父张君正是张氏家族中第一位在韶州为官的人。 当时后裔大部分居住在始兴,也有部分后裔定居福建。 张华孙的祖先是迁居福建的人之一。 南雄诸暨巷张氏家族和梅州张氏家族也是广东张氏家族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分支。

张华孙是张姓始祖惠公的第122世孙,张九龄第14代传人。 华孙恭出生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 原祖居宁浣笔笔,后举家迁至上杭。 史料记载,华孙公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政绩卓著。 晚年辞官居家,乐善好施,深受百姓爱戴。

作为福建上杭张氏家族的创始人,张华孙生育了18个儿子和108个孙子。 宋元时期,张华孙的后裔从福建迁徙到粤东各地,又从粤东迁徙到江西、湖南、广西、贵州、港澳台地区,甚至到了东南亚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张华孙的子孙已超过1000万。 台湾张氏族谱记载,台湾400万多客家人中,张姓就有15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张华孙的后裔。

梅州张氏家族人口超过50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清和堂是梅州张氏家族的堂名。 据记载,梅州张姓起源于河北省清河县。 据梅州市张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张利生介绍,梅县的桃夭桃源、五华大田、丰顺剑桥、蒲寨、大埔等地是张氏族人口集中的地方。 “五华县张姓人口有17万多人,大埔县有11万多人,眉县有6万多人。” 张立胜说,在大埔县,曾被称为“张班县”,唯一的一点是,张氏家族占了大埔县人口的近一半。 至今,丰顺铺寨、五华的张家还保留着烧火龙、坐刀轿等民俗习俗。 “现代梅州张氏家族每逢节日都有祭祀祖先的习惯,祭祖团前往福建上杭,祭奠华孙墓地。”

英雄辈出,一代代兴盛,万年永留根。 数百年来,张华孙后裔在梅州枝繁叶茂,成为梅州重要的姓氏。

禾正移民

家训传承 ▶▷ 家风培育民族和谐,兴办学校

穿过嘉应学院老校门,直走100米右转,一座宏伟的老房子出现在眼前。 该屋为典型的龙屋,三厅四横墙。 屋内有房间七十间,名六欲堂。 一大早,张爱斌就来到柳雨堂,打开家门,和亲戚一起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 张爱斌是六欲堂后裔。 虽然他已经搬到附近居住,但他经常回到祠堂打扫、看守祠堂。

看到记者一行参观六渔堂,张爱斌热情引导介绍。 六欲殿外,竖立着7个“门楣官”,这意味着这里曾经有过7位举人。 走进六欲堂,一幅幅对联映入眼帘:“孝友传诗书礼仪乐;文章报国家秋收春暖花开”。 “结庐老梅树下,柳堂深处读书”。 “黑夜里有灯。书有气味;晨间墨花润字香。”……读着读着,我似乎能闻到浓浓的书香。

张爱斌说,屋里的这些对联是张家教育子孙的家训。 “我们从小就是看着这些对联长大的,一定要读、背,这是老祖宗的嘱托,要好好学习,胸怀天下禾正移民,报效祖国。”

代代相传的祖训、家训被张氏家族视为家庭建设的基础,家族尤其重视和谐家风的培养。 为了教育后人,张华孙曾写下一首七韵诗遗赠后人。 诗云:“清河水系源远流长,布吉移居福建上杭。百人家风记祖德,惜未来金。孝友”祖传之,下至今古,后世诗书,皆沿汉唐。苗后能训,枝繁而香。” 诗中提到的“百忍家风”,是张华孙及其家人的行为准则,备受推崇的和谐家庭之道,要求后代子孙互相体谅、互相包容。

每年元宵节期间,位于江北老城区盘桂坊以西的岗子上路的张家围非常热闹。 八音助兴,金狮热闹,同宗之人云集于此,百套大展。 传统的燃烟架、燃放烟花已成为梅城元宵节的一道风景。 张家围有一座有400年历史的张氏宗祠“文忠堂”。 是由明崇祯年间(1627-1644年)迁居程乡东乡堡的第十代简一公所建,奠定了家族聚居的基础。

客家人历来有崇尚文化、崇尚教育、崇尚道德的传统,张氏后裔更是如此。 肩膀家族继承了这一重要内容。 简先生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五个儿子均以文学闻名。 次子张举考中进士,与时任县令陈延义等人关系密切。 四人在张家围建立宣熙书房,向张氏族人传授知识。 民国三年,宣熙书房改制为建艺小学。

张家的家风和家训,孕育了张氏名门。 科举期间,张家围有进士2人,举人20人。 凡有成就者,可在堂内悬挂“文魁”匾额,在门前立石楣。 如今,张家围已修复,“文魁”牌匾和石楣杆已重现,记录着张家围昔日的辉煌。 清光绪工部右侍郎、广东学术事务王名鸾着有《刘玉堂试草》,序中说:“粤语作家中嘉应最为盛行,张氏家族在嘉应尤其有名。”

如今,张家传统代代相传,历史悠久。 在对过去和未来的不断传承中,能够合理地总结、完善,并不断地适应、完善、代代相传,使后人得以繁衍生息,人才得以辈出。 “虽然搬离了老房子,但每一位张家人都以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家风、家风、规矩传承给后人,让张家的子孙牢记先辈的教训。” 梅州市张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张文超说。

禾正移民

人才辈出▶▷ 重基础但不后十步必有草

中国历来以农业为主,重农轻商已成为旧社会的惯例。 但张氏家族却有“重本不轻”的传统。 光绪末年张氏制定的《祖规》中规定:“士、农、商、商,皆正当职,宗室子弟必须按才学而读书”。

正是家风中勤奋读书的要求和家族对于谋生的态度,让张家的子孙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让家族不断兴旺,十步之内必有草。

张弼士,近代华侨资本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1840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今梅州市大埔县)。 17日只身前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做苦工。 在此期间,他工作勤奋,对商机更加敏感,开设了一家专门经营各国葡萄酒的贸易行。 后来他赚取了巨额利润,成为了比当时的皇帝还“富有”的人。 从牧童到南阳首富,张弼士从名声显赫的商人到仕途。 作为梅州张氏后裔,张弼士将公司命名为“张裕”,意义更为深远——以他的姓氏“张”开始,“裕”寓意祖国“繁荣昌盛”。

在风风雨雨的迁徙历程中,梅州张氏家族将坚韧、坚忍、坚持的客家精神内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 张荣轩、张耀轩昆仲祖籍梅县,是杰出的客家华侨。 他们不仅出资修建了潮汕铁路,还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华侨投资铁路的先例,成为“棉兰港开港功臣”。 张耀轩还热心公益事业,曾向同盟会捐赠过巨额善款。 为此,中华民国政府授予他“公义”匾额,孙中山还亲笔题写了“博爱”二字。

崇文、教育至今仍是张氏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张氏众多名人中,尤以文化闻名。 张子平,本名张丙生,1893年出生,华孙公二十一世孙,刘玉堂人。 张子平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院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但酷爱文学创作,出版过《梅岭之春》、《沙河滩月夜》、《衙门泪》、《泰利》等言情小说。 被誉为“中国现代言情小说鼻祖”。 受过良好教育的张子平关心家乡孩子的教育,与朋友共同创办了梅县“学艺中学”。

“我和父亲深受张家传统和家训的影响,深知文化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小时候,我们家很穷,但父亲坚持让所有的孩子都读书,每个孩子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张子平的女儿张伟端今年78岁。 她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 虽然她从未在梅州长大,但父亲从小给她讲家乡的故事,并教导她张氏家训。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利工程专家张楚涵也认为,张氏的家风对他影响深远。 今年85岁的张楚涵头脑依然清醒,精神状态极佳。 回忆起家乡的琐事,张楚涵的语气里不禁流露出幸福的感觉。 张楚涵出生于张家卫。 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 1978年至1981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从事水利电力专业研究。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虽然他外出谋生,但他不忘时常回家乡看看。 “上次回国是两年前,参加梅州举办的院士专家巡演。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上有很多不便,没有以前那么频繁了。” 张楚涵说,成长过程中,张家管家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成为他前进的“鞭子”,鞭策他奋发图强,为国争光。 “我也用同样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他们很有竞争力。”

张家的传统影响了张家几代人。 时至今日,张氏家族仍以崇尚文教为荣,勉励子孙后代勤奋读书,报效祖国。 “对于每一个学业有成的孩子,会馆都会给予物质上的鼓励。每年我们都会组织祭祀活动,鼓励子孙后代不忘家本,牢记家风。” 张文超说道。

禾正移民

■ 链接

梅州张氏家族名人

张弼士“中国葡萄酒之父”

张弼士(1840—1916),字振勋,大埔县人。 他是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生产的先驱,是中国葡萄酒工业史上值得特别提及的传奇人物。 1892年,他在烟台成立张裕葡萄酒公司,将储酒罐改为西方常用的橡木桶; 引进欧洲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开辟纯种葡萄园; 采用现代欧洲酿酒技术,生产高品质葡萄酒。

张荣轩、张耀轩 华商、慈善家

张荣轩(1850—1911)、张耀轩(1860—1921),梅县松口人,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棉兰地区开埠功臣。 张荣轩、张耀轩兄弟年轻时就到南阳创业。 他还创立了日本华侨银行来规范该市的金融。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成为了城里首屈一指的富豪。

张氏兄弟致富后,热心捐助当地公益、文化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 成立了吉安医院,并设立了收容所,收留所有失业人员,不分种族,教授他们技能,让他们重返社会,自力更生。 张氏兄弟还捐资修建了“华侨坟场”和“广东公益收藏馆”,并创办了“麻风病医院”。 他们也非常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 他们捐资修建了梅县松源河口、松口南岸的磐安石桥和数百丈堤坝,捐建了松口高等小学和新安公立小学,并投资兴建了松口乐山、汕头学会等

张汝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禾正移民

张汝新(1908—1976),兴宁延安镇中社村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公开提出“毛泽东同志思想”的第一人,一生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

张作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作梅(1918-1981)禾正移民,兴宁市龙田镇下张村人。 金属材料专家、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金属压力加工领域的研究。 指导金属超塑性及非晶合金研究。 成功开展了球墨铸铁的冲击性能试验,并对A3钢中板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首次提出了变形累积与奥氏体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

张楚涵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楚涵(1933-),梅县城东镇金盘桥人。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 多年来,张楚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学大学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科学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8项及科技进步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部级及部级奖励。

■家庭轶事

丰顺关西村:

300年张家春节已演变为全国性盛事

丰顺县潭江镇关西村位于饶平、大埔、丰顺三县交界处。 是丰北最偏远的革命老区。 主要有张、廖、张三大姓氏。

正月十一,丰顺县潭江镇关西村勤劳的村民将返回家乡团聚,参加德信堂张姓春节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

关西村张氏家族的春节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历史悠久,春节为何在正月十一举行,已无从考证。 但德信堂张氏子孙的世世代代都遵守老一辈的习俗。 无论下雨与否,这一天他们都会聚集在祠堂前,三拜九拜,祭祀三只动物,祭奠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20世纪90年代初,关西村的村民生活十分贫困。 年轻人立志改变贫困状况,跟随农民工浪潮前往珠三角等地谋生。 当时年仅18岁的张学军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他成为了这支球队的领军人物。

张学军从经营一家小型通讯器材店起家,从销售、维修BB机到销售手机,并拥有自己的数码城。 后来,他涉足房地产,业务遍布深圳、东莞、佛山等地。 他的成功影响和引领了村里的年轻人。 他们沿着他的“致富路线”到珠三角做生意。 其中90%从事通讯设备业务,村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他们也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 一年一度的张氏春节逐渐演变为全村的春节活动,有“白天祭祖,晚上看戏”的传统,并于2003年开始转变为文化晚会。

历年来,关西村春晚邀请了韩红、潘长江、卓依婷、陈慧琳、陈慧娴、黎明、张宇、王杰、谭咏麟、腾格尔、江阳卓玛等明星前来演出,吸引了众多周边观众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联欢会越来越热闹、盛大,成为关西村的品牌活动。 走出去的地方先贤也会利用党的力量相互联系,在家乡共谋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柳青

【摄影】何森耀

【作者】张留青

【来源】南方日报传媒集团 南方+客户端 南方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496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