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山区移民 江西鄱阳莲湖乡瓦屑坝,被誉为移民圣地,一段往事,使其名声大振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一个岛乡。 乡镇南四公里处,有一个自然村,有胡、朱、何、高、黄、程、邵等19个姓氏,人口3500多人,名叫瓦西坝村。 这里水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鄱阳湖水运的重要枢纽。

瓦西坝村曾是西汉时期繁华的窑窑作坊区。 兵马俑销往全国各地,甚至皇宫。 整个坝体及村底全是瓦片瓦片(最厚处达3米多厚),故名。

瓦坝三面环水,呈半岛状。 这里的水道通饶州府(今鄱阳县),注入鄱阳湖。 从瓦坝出发,穿过浩瀚的鄱阳湖,穿过九江鄱阳湖入海口,即可到达浩浩荡荡的长江。 然后沿着长江,下游可以到达安徽、江苏、上海,上游可以到达湖北、湖南、重庆、四川。

瓦查坝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村庄,却有着一段移民的历史,这让这个村庄名声大噪。 被誉为全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是江西乃至江南地区唯一的一处。

湖北省移民_湖北山区移民_湖北省移民后扶政策

小瓦坝为何如此出名、出名,它成为了很多江南移民后裔梦想的地方,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引起了众多专家和人士的关注。全国学者? 这要追溯到600年前这里发生的故事。

宋元以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西成为人口稠密的地方。 元末残酷的战乱,导致湖北、安徽、玉川等地大片土地荒芜,成为方圆数百里无人居住的“广乡”。 江西相对太平,成了地少人多的“狭乡”。 为了恢复经济,明初江西等地移民开始向湖北、安徽、玉川等地移民。 瓦西巴这个拥有便利渡轮的小村庄成为首选的移民集散地。

明初至清中期,在政府组织的移民过程中,江西饶州(今鄱阳县)的瓦坝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里是明初“江西填湖广”移民的重要集散地,214年数万江西移民大多从这里出发前往湖广地区,因而成为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又被誉为江南移民第一圣地。

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中国移民史》及大量家谱记载,仅洪武三十年间(1368-1397年),江西移民就有214万人。湖北、安徽、湖南、江苏等地。 其中饶州本地移民有近百万,朝廷的“不归”令无情地斩断了移民返回家乡的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家乡失去联系的移民逐渐忘记了祖先的具体位置,只记得家乡的符号和标记——瓦砾坝。

湖北山区移民_湖北省移民_湖北省移民后扶政策

关于瓦坝的历史,清代康熙年间,进士、翰林、湖北人张锡良曾撰有《瓦坝考记》。 该镇邓道连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多次对瓦坝进行考证,并在《鄱阳文史资料》中撰写了《瓦坝三考》。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葛建雄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树吉在《中国移民史》中将瓦坝确定为中国历史上移民的发源地,并得出结论:“鄱阳瓦坝是湖广地区移民身份的“根”。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季连海在央视《百讲大讲堂》上表示:“鄱阳泥石坝是安庆等地区饶州移民的根源。” “是皖鄂人的根。” 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废坝”而闻名全国。 “瓦砾坝”和“大槐树”因此被列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 可以说,瓦坝不仅是专家学者公认的移民圣地,更是无数移民子孙心中的圣地,梦想中的故乡。

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巩固新王朝,朱元璋立了郑州太守苏奇,“耕田以地”。实现中原”和户医刘九皋,“古狭乡之民,迁往更广阔的乡村,要地不留利湖北山区移民,民不失业”,移民全国各地。 也就是说,人们从人多地少的狭窄乡镇迁移到人少地多的宽乡耕种田地。 明初大迁徙是明朝统治者有计划、大规模的政府行动。

明初的大规模移民规模巨大、涉及面广。 北方主要从山西迁入河北、山东、燕京等地。 南方主要面向“江西填湖广”。 瓦查坝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湘乡的《龙天彭氏族谱》详细记载了他们一家人的迁徙过程:“洪武二年,公迁湘乡。有父、子二十二人,兄弟叔侄们,十月初六出发,九日到达临江府,十日到皇叔衙门取票,到曹家埠上船……,从头算起旅途中,20多天,所有到达者均已登记……”从他们一家人迁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湖北山区移民,他们在出发前都要“拿票”(get a pass),沿途验证身份方式是“走到哪里就登记”,落户湖广后就“立即登记”。 清界限、报登记”,即移民路线自始至终都在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之下。

从迁徙路线来看,古代交通主要是水路或陆路。 鄱阳瓦砾坝水路至湖北,饶州专区赴鄂移民从鄱阳县(州)瓦砾坝登船,经九江都昌到达湖口。 从湖口至湖北黄梅县,或从湖口进入长江后,沿长江逆流而上190里至黄州,220里至蕲州,235里至汉口。

600多部民间家谱中,记载了明初大移民的史实。 这些移民的后裔都记载自己的“根”在瓦查巴,并都自称“饶州人”、“瓦查巴人”。 安庆图书馆现有家谱36本,其中18本是从瓦沙巴、鄱阳县迁来的,占移民总数的50%。 安徽桐城有63个家谱,其中20%的家族祖先来自瓦西坝。 在安徽省宿松县,全县256个氏族中,有明确记载的有82个来自瓦西坝。 从瓦坝流入安徽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合肥、肥东、肥西、凤阳、桐城、长丰、潜山、宿松、太湖、安庆、怀宁、池州、贵池、枞阳、庆阳33个县市。

鄂东北136户家谱中,有110户是从江西迁来的。 东南地区69个族谱中,有49个家族是从江西迁来的。 从江西迁来的族人,大多是饶州瓦西坝人。 据麻城相关调查显示,迁入麻城的先民有132人是江西人,其中饶州地区最多,占麻城迁入移民总数的87%。

瓦坝来鄂移民主要分布在武昌、黄州、黄石、麻城、孝感、安楚、荆州、罗田、仙桃、监利、汉阳、黄冈、营山、襄阳、寿州、天门、襄樊、鄂州、宜城、忻州、黄梅、绵阳、蕲春、红安等24个县市区。

湖北山区移民_湖北省移民后扶政策_湖北省移民

从瓦坝流入湖南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长沙、岳州、邵阳、岳阳、南县、永州、武陵、零陵、郴州(今怀化市沅陵县)、常德、宝清、景县、八个县市包括郴州、平江、衡阳、浏阳、华容、桃园。 此外,河南的光山、固始、商城、横川、信阳,四川的重庆、巴县等地都有从瓦坝迁来的移民。

湖北省移民后扶政策_湖北省移民_湖北山区移民

在湖广地区各地搜集整理的家谱资料中,数百户人家都说着同一个“根”,那就是“瓦查巴”。 在祖先的家谱中,提勒巴是他们的根,这是真实可信的。 首先,在封建社会,人们非常看重自己的“根”,不会轻易确定自己的“根”在哪里,所以移民的后裔相信祖先流传下来的说法; 第二,安庆很多家谱都说根源在瓦坝,家谱中记载:“初代居鄱阳瓦坝”或“饶州瓦坝”,而在合肥、宿松、池州的移民家谱中也有记载:安徽、湖北、湖南、河南乃至四川、贵州也记载了“世世代代居住饶州芥坝”的字样。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编撰的不同家谱中都认识到了鹫巴的“根”,证明了各家族的人同根同源。 瓦西坝是明初移民的血源,是明初移民的“根”,是亿万移民后裔寻根寻祖的圣地。

600年前,瓦查巴移民从富裕的饶州迁徙到荒凉、满目疮痍的湖广地区。 他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生与死的磨难。 麻城《余氏族谱》中,保存有下篇《二祖易公迁麻城遗文》。 由此可见,移民的先辈们在“兵家之忧,国无宁日”的日子里被迫长途迁徙。 荒凉而荒凉的地方。 逆风、扬尘、不可预知的危险,在移民的心上留下了刀痕般的伤痕。 当时搬出瓦查巴的移民大多是文盲。 在异国他乡,一代又一代,他们为生存而努力奋斗。 再加上频繁的迁徙,移民的祖先已经不记得他们最初迁居的地方了。 而在先民们的脑海中唯一回响的就是“一座堆满泥石坝的堤坝”。 于是,这座瓦坝就成了先祖们梦想的故乡,代代相传,日复一日地怀念。

湖北山区移民_湖北省移民_湖北省移民后扶政策

清代是我国家谱编纂的鼎盛时期。 由于家谱的编修是从明初移民祖先开始的,三四百年后,移民后裔在编修家谱时,依靠的是“一丝记忆”和模糊的口头传统。 至今,他们仍然相信瓦查巴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祖籍”,并将其写进世代相传的家谱中。 瓦坝移民在湖广地区的广泛分布,造成了这一带人人都称“瓦坝”,各民族都称“瓦坝”的局面。

湖北山区移民_湖北省移民后扶政策_湖北省移民

寻根问祖、认祖归祖、缅怀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殊的情结。 一代又一代的移民,他们不忘初心,不忘“我来自瓦查巴”。 “满是瓦砾的岸坝,就是我梦想的故乡,是我祖先的故乡,有我的同族亲友。” 数百年来寻根的欲望从未停止过。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一篇文章、一个视频都会引起无数移民后代的共鸣。 他们高喊着:“废坝——安庆人的根”、“废坝——我梦想的故乡”。 他们中的一些人走进了家乡的瓦查巴,实现了寻根的梦想。 有的正踏上问祖之旅,期盼“废坝——让我们的血脉再次相连”。 如今的瓦谢坝,是很多江南移民后裔梦想的地方。 每年都有数百人来到瓦谢巴村寻根问祖。 。 渣坝已成为渣坝移民子孙的神圣根基和家园的象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482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