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移民重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两大核心线索

罗必良 罗明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具体部署乡村振兴更多指乡村的整体振兴,重构工农、城乡关系,以及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乡村振兴的进程必然伴随着一些村庄的重组以及人口、产业等要素的重新整合,为此必须抓住两条核心线索。

一、“城乡”: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解决农村困境、弥补农村短板,县城是关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农村经济。 业态扩大农民增收空间; 增强县乡综合服务能力,把城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由此,“城镇村”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线索。

吉林省生态移民重点_吉林省生态移民规划_吉林省生态移民工程

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引擎。 对全国县域数据分析显示,县域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比率将下降9.6个百分点。 农民本地非农就业将使其家庭消费总额显着高于农户15.5%-28.2%。 广大农村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拓展空间巨大。 从全国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元,约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07%。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2020年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43元,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08%。 按照国际相对贫困线60%的标准,无论从全国还是从广东来看,农村地区普遍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潜力巨大。 以目前广东省城镇化水平71.4%为参考,如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目前城镇水平的40%提高到60%,那么广东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需)可至少扩大7000亿元。 事实上,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有了强大的县域经济、制造业集群、实体经济基础,“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城乡差异自然会大大消除。

“城、镇、村”的合理布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发展县域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然不仅仅是县城的发展,而是根据地理、人口、人口等因素,对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进行优化布局。交通和经济,避免县内城乡划分和发展不平衡。 县域城镇化不仅可以诱导农业人口转移,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还可以诱导要素流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绩效; 还可以聚集人力资本,促进农村经济业态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农村全面振兴。 关键是充分发挥县城“农业头城尾”作为城乡、农业与非农产业重要节点的作用,以县域城镇化为路径,科学规划、推进城乡功能融合、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城市等级体系融入分工体系,实现从县域经济到镇经济再到村经济的整体振兴。 其中,乡村小城镇产业集群生产各类工业制造零部件,为重点城市现代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供应链支撑。 相应地,重点城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成为农村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县域城镇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县域城镇的区域辐射作用,合理布局“城—镇—城”。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城乡的“中心—边缘”问题。 充分发挥县级城镇的溢出效应,让农村居民获得城市要素和相关服务并确保可及性; 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城乡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使农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另一方面,要统筹县内乡镇和村庄的规划建设,把农村纳入城镇的辐射范围,让乡镇和城市不再那么遥远甚至割裂; 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得到保护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乡村的产业、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乡村将更加美丽,进而全面振兴。

2、“产园人”:助推农村产业人口致富的抓手

吉林省生态移民重点_吉林省生态移民规划_吉林省生态移民工程

产业兴了,村才兴。 产业发展决定就业需求。 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聚集人口、人才等生产要素,乡村才会繁荣。 尽管201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38%。 总人口规模仍然不小。 但现有乡村产业大多存在发展质量不高、产业活力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吉林省生态移民重点,加剧了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从而产生乡村资本。 、技术要素短缺与农村萧条。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典型的“精英移民”特征,即农村转移人口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思想意识、体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农村留守人口,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工业的萧条和农村工业数量的增加。 发展、人才留住、资金准入、要素集聚“四大难题”影响乡村整体振兴。 因此,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发展,产业集聚促进人口、生产要素集聚和县城发展。 “产—园—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又一核心线索。

立足禀赋优势,按照产业链带动要求,发展农村特色富民产业。 城乡功能定位的差异自然决定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传统农业的弱性又决定了农业的发展转型和发展是必然的。 因此,挖掘农村资源优势,传承农村文化传统吉林省生态移民重点,严格遵循生态优先,优化农村产业发展路径,转变农村产业运营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村产业质量、效率和竞争力,成为农村特色富民产业发展的根本要领。 一方面,按照产业链、价值链要求,聚焦优势特色产业,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业企业,鼓励耕地流转,支持规模化经营,利用仓储、保鲜、冷藏以连锁物流和加工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项目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生产、清洗、分级、包装、保鲜、初加工和精深加工。 另一方面,加快形成农业服务业产业集群优势,培育发展种子种苗、农产品流通业、观光休闲旅游农业、涉农产业等农业服务业。 充分利用乡村禀赋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绿色生态文化,顺应现代休闲文化,彰显乡村山水之美,打造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旅游农业全产业链,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人口富裕。 人口流动和要素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帮助农村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立足集群效应,按照园区带动要求,促进乡村产业和人口集聚。 历史经验和现实证明,分散、碎片化、小规模的产业结构难以获得规模经济和分工协作,也难以使品牌获得市场整合和声誉效应。 要通过“以产入园、以园建城、以城带人、以地带人”推动土地集约化、产业园区、人口集聚发展,推动农户分散经营由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发展由单一农户转向园区集群,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农业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经营带动企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化经营。 通过改善商旅,推动“园镇一体化、产城融合”,建设宜居、宜休闲、宜业、宜商的“四宜城镇”,推进小城镇化深入农村,强化县城和中心镇增长极作用。 充分发挥城镇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纽带作用,拓展农业功能,打造优质后花园,延伸农业产业链,着力发展与物流相适应的农业经济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有机融合,带动其他涉农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活力,培育农村新动能“加速器”经济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系统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广东省经济学会会长 罗明中: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振兴与贫困治理研究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475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