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民世界 移民类 正文 下一篇:

2016贵州移民搬迁补贴 【调研文章评选】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调研报告

贵州省异地扶贫搬迁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 住房与满足并重,搬迁与脱贫齐头并进,扎实推进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 到2015年,全省共完成搬迁安置62万人,“十三五”期间还将再安置130万农村贫困人口。

1、主要方法

(一)完善保障“搬出去”的工作机制。 一是统筹制定各项措施。 按照“省负总责、市州统筹、县为主体”的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各省、市、县、乡、村均签订了责任书层次来分解工作任务。 《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易地扶贫搬迁的意见》等“1+6”政策措施出台。 易地扶贫工作作为政府年度重点检查内容,按月安排,按季考核。 谈话系统。 统筹“扶贫云”、“国土资源云”资源,实行挂图作业、清单监管、一一取消号码。 二是统筹推进各项规划。 将扶贫搬迁规划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对接,推动搬迁发展“三个同步”:一是农民搬迁申请审批和旧房拆迁协议签订是同步的; 搬迁工程实施方案与搬迁群众旧宅复垦工程方案同步编制。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编制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 三是协调整合各方力量。 整合企业支撑力量,引入恒大集团在大方县规划建设50个产业配套新村,搬迁贫困人口2万人。 整合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力量,积极对接我省及东部8市中央机构,争取其积极参与我省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 整合同步驻村小康力量,精准匹配强化“三支队伍”和“第一书记”,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培养培训干部的主战场。

(二)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确保“安居乐业”。 一是通过就业解决长远民生。 以工业带动收入增长。 依托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流通业、劳务经济和农村电商,帮助搬迁户增收致富。 沿河县中街镇易地扶贫搬迁点规划实施了空心梅、铁皮石斛、莲藕、莲藕等产业,建设了当地特色产品小作坊街。 搬迁群众可以通过一、二、三产业增加收入。 通过创业和就业促进收入增长。 贞丰县落实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为个体工商户提供两年最高10万元的贷款贴息政策和“三个15万元”扶持。 惠水县探索“企业搬迁整合”模式,在经济开发区企业选派就业岗位1万个,家庭年均收入2.4万元以上。 以公益岗位促进收入增长。 六盘水市30%以上的公益性岗位用于搬迁户。 乡村旅游促进增收。 黔西南州抓住“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机遇,投资15亿元依托“布依乐园”旅游产品建设移民安置点,让8个乡镇32个村580户2146名移民分享红利的“大旅游”。 二是通过就学增强搬迁动力。 加强双向排查,了解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基本情况,宣传各项教育补贴政策,简化入学手续,同步建设配套学校,让孩子们的搬迁群众可以择优就近入学。 经兴仁县调查,全县共有2所幼儿园、3所小学、3所中学等8所学校(园)可为拆迁户子女提供就学保障。

榕江县百旺、白拉两所小学搬迁前,长期缺乏师资。 搬迁后,两个村的孩子全部在县城接受教育。 三是以医疗促健康。 加强医疗机构、卫生信息和医疗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程,规范药房、儿童预防接种室、问诊室、基本公共卫生区域等功能设置。 围绕“智慧健康”,加快“互联网+健康”信息化建设,建设县级医疗机构远程诊疗系统平台,加快乡镇卫生院远程诊疗系统建设,让移民可以享受健康信息化的成果。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医疗机构工作,组织专家开展疑难杂症免费咨询和巡诊服务。 四是确保消除搬迁后顾之忧。 保持农民身份。 榕江县采取“2+5”模式,保持农民身份和农村产权(包括山、林、土地等)不变,支持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五保解除对搬迁的担忧。 转变为城镇居民。 贵安新区将易地扶贫搬迁75户269人纳入北斗湾镇生态安置区和甘河棚户区改造安置区。 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搬迁对象迅速从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 与社会保障挂钩。 拆迁人员享受与拆迁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 铜仁市的寡妇、寡妇、孤儿、残疾户由公务员机构优先安置,其余由政府根据家庭实际人口数提供相应的安置房,免费居住。收费和产权归政府所有。

五是精心化解群众乡愁。 增强党的凝聚力。 铜仁市将基层党组织覆盖到安置点,带动移民社区、专业合作社等自治组织共建共治,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重建熟人社会。 榕江县等地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以一区一乡、一楼一村、一单元一村民组、一楼一户的方式实施“亲情”安置。 保护祖国形象。 遵义市、毕节市等地,墙上挂满了原来居住房屋的照片,黔西南州在所有搬迁点都建起了思乡堂。

(三)充分利用城乡资源,确保“能富起来”。 一是探索资金使用机制。 整合运用各类资金。 各地成立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各类资金,形成“引水多渠道、放水一龙头”。 与补贴增加和减少相关的指标。 将搬迁后的老村、旧宅基地纳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剩余指标进入市场交易,所得收入全部用于搬迁。 明确资金使用方向。 集中安置点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异地扶贫搬迁资金,外展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按现有渠道纳入规划建设。 二是探索住房建设机制。 科学合理的移民安置。 安置点主要选择在城镇、工业园区、周边旅游景区。 探索乡村旅游、城市商务、园区服务等集中安置方式2016贵州移民搬迁补贴,落实“房子建在哪里”。 黔南州等地结合住房政策,引导移民进城落户,出台移民搬迁、商品房去库存激励补贴,落实“房子从哪里来”。 为降低搬迁成本,贵阳市等地将房价控制在1500元以下。 同时,还补贴装修费、生活用品采购费,免除部分物业管理费等,解决“房不贵”的问题。 确保建设质量,制定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建设技术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工程实施导则等规章制度,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解决“是否房子好不好”。 三是探索资源利用机制。 盘活搬迁区资源,将政府持有的创收社会资产资源、扶贫资金与“优惠贷款”捆绑在一起,量化向搬迁贫困户发放租金和分红收入。 水城县“千彝村”安置点搬迁农户将会同野鱼海风景区管委会使用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和基础设施资金投资建设旅游项目,房屋产权归属到农村家庭。 盘活搬迁土地资源,引导群众采取土地所有权或流转方式,将复垦耕地和原有耕地流转给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经营,增加收入来源。 黔南州将第一批项目的宅基地、耕地、林地、荒山整体入股或转让给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发经营。

2、工作效率

(一)增加农民收入,走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天地。 榕江县首批303户扶贫生态移民户进城一年后,生活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 贫困发生率由搬迁前的68.9%下降到8.8%,下降了60.1个百分点; 3164元增加至6428元。 其中,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的有50户,占搬迁户的16.5%。 史彦福和妻子在丰乐安置点从事玉泰木业生意,月收入6000多元。 37岁的史忠成带着8名农民工来到建筑工地,用从农民工那里学到的技能承包小活。 每人每天收入约150元。

(二)就业能力提升,脱贫内生动力外移。 整合部门培训资源,优先覆盖搬迁对象,确保受训人员终身受益。 榕江县、亳州区等地采取夜校、道德讲座等形式,对搬迁群众的生活行为、卫生习惯、电器使用规范等进行统一培训。 公民意识、市场意识不断增强,逐步成为有技术、有管理、有发展的新型农民。

(三)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多彩贵州焕然一新。 集中安置点房屋外观统一设计,体现民族、地域特色,水、电、路等基本配套设施齐全。 贵阳市注重凸显自然和个性,充分结合布依族、苗族风情,围绕乡村旅游和民族特色规划建设安置点。 不少黔东南州的移民表示:以前住在高坡上,出门走山路。 他们住的房子又矮又小,没有人与动物的区别。 移民安置政策好,我们搬到这里,国家补贴修缮房屋,居住环境干净卫生,门外就是街道,我们很高兴也很满意。

(四)带动城乡建设,为城市扩张注入强大引擎。 以小城镇为主的集中安置有利于提高城镇化率。 百里杜鹃管委会选定位于花海文化城核心区的石牛安置点。 随着主干路网和市政服务设施的建成,安置点将成为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宜居宜居的百里杜鹃。 特色小镇。 松桃县普觉镇采取“搬迁+小镇”模式,城镇规模由过去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4.5平方公里。 易地扶贫搬迁已带动近3000人搬入,城镇人口从过去的5000多人增加到近万人。

(五)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守住底线的发展空间被搬出。 实施整村整组搬迁后,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减少或消除。 贵定县灌口村破瓦组有8户40人。 住在山上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烧炭人”,长期生活贫困。 全部搬迁后,烧炭村每年可减少森林砍伐量21亩。 赤水市积极引导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公益林等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以及扶贫成本高的深山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向城镇、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减少环境污染。 破坏和资源消耗。

3. 疑难问题

(一)旧房拆迁及住房面积问题。 搬迁群众对世代相传的房屋心怀大念,难以离开故土。 同时,他们也担心今后无法适应城市生活,老房子拆掉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收入来源。 有的家庭条件较差,想用老房子存放一些生产劳动工具。 他们对旧房拆迁持抵制态度,如果需要拆迁,他们就会放弃。 还有人认为,大部分住房面积过小,无法满足农村家庭人口合理增长的需要。 在湄潭县复兴镇,50多户4人因选不到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而放弃搬迁;

(2)就业机会和持续安全问题。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就业市场较小,难以保证一户一人就业。 有些人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尤其是年龄较大、缺乏文化和技能的人,就业难度更大。 兴仁县6个集中安置点30户124人中,96%的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8%的人是文盲。 城乡社会保障衔接不到位,特别是一些老年移民离开熟人社会,感到孤独无助。 就业、就学、医疗等后续扶持没有专项资金。 一些地方出现了“搬迁就失业”、“搬进来就回归”的现象。

(三)补贴标准和建房责任。 2015年之前的项目主要是划地安置和农民自建,投资少,统筹规划难度大。 农民擅自扩大建筑面积,造成不同程度的债务。 一些“两头住”,由于之前对旧房拆除没有严格要求,也没有激励政策,他们就季节性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有的“两头空”,安顿下来就出去,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居住。 一些安置点缺乏配套设施​​,外部交通和内部基础条件都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一些搬迁群众对不同的补贴标准不满,特别是2015年以前的补贴标准与现在差距较大,而且没有补偿方案,给上访埋下了隐患。

(四)规划精准搬迁困难。 贫困户搬迁对象是扶贫系统中的动态数据,除了自愿搬迁外,在中长期规划中很难落实到户操作。 村庄整体搬迁中非贫困户与贫困户收入差距较小,但补贴标准差距较大,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一些通过外出务工暂时脱贫的村,发展环境较差,有可能返贫,但达不到“两个50”的要求,不能纳入整体搬迁范围。 有的主要安置在乡镇或中心村,外部交通和内部基础条件难以满足搬迁群众的发展和就业需要,只是从贫困中择优。

(五)建设环节及项目推进问题。 确定搬迁对象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后续的前期工作也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极大地影响了搬迁工作的进度。 一些县采取非常规做法,让乡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完成手续。 一些乡镇允许有资质的施工队伍进驻现场,进行三通一平。 如果中标,他们将继续做,如果中标失败,他们将把它转让给中标公司。 这一做法受到今年乡镇改选的影响,乡镇领导不愿承担责任,因此工程进度被拖延,被拆迁户无法入住。

(六)有效监督和宣传动员问题。 由于乡镇人数较少,村干部的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 有报道称,有的地方,除乡镇书记、乡镇长外,一般乡镇干部不能管村支书、村主任。 个别村支书控制着党员的发展,存在两个问题:能力比自己强则发展不起来,与自己关系不好则发展不起来。 由于路途遥远,很难找到工作的人。 有的地方,拆迁户今天同意明天回去,家属意见很难统一。

四、对策建议

(一)用好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大资源。 一是推进土地开发。 推进“三改”改革,统筹拆迁土地和被拆迁土地资源,引导和鼓励拆迁农民流转原有土地实施自然村整体搬迁,对原有承包地进行集中开发开垦增加的土地,种植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果林、茶叶、中药材,可以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修复的双赢。 二是推进拆旧复绿。 搬迁农民在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协议的同时,还签订了旧房拆迁协议。 拆迁安置方案批准后,同时编制宅基地复垦绿化工程方案,统筹组织旧房拆迁和土地复垦绿化,并按规定兑现。 奖。 三是推进生态保护。 对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地方,可将原有房屋拆除、宅基地复垦过渡期延长至5至8年,增加搬迁群众过渡期收入。

(二)统筹解决就业、就学、医疗三项问题。 用工方面,以安置点为单位,逐户登记用工人数、用工类型、产业项目等2016贵州移民搬迁补贴,建立档案。 搬迁到城镇的人员,必须保证每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 搬迁到中心村继续从事农业的,要逐户落实扶贫产业、项目和资金。 参照水库移民安置实践,异地扶贫搬迁后扶持项目和资金由省级安排。 学校教育方面,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 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发展学前教育,解放移民户劳动力。 按照“精准资助、一应俱全”的原则,免除搬迁户子女上高中、大学的全部学杂费。 在医疗方面,将建立搬迁户健康档案,在安置点建立诊所和卫生院。 协调相关部门的资源。 小病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解决,大病由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解决,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搬迁户保障。

(三)农村低保、城镇低保、养老保险三项保障衔接。 整合民政、卫生计生、扶贫等部门资源,主要通过发展公益性岗位,对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的搬迁对象,特别是45岁至60岁的搬迁对象进行搬迁,或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城镇低保,搬迁群众从高处享受国家政策,从低处执行国家政策。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效防止突发性困难致贫返贫。 建立移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搬迁人员养老,60岁以上老年人全部覆盖。 建立长效缴费激励补贴机制,引导移民早参保、多缴费、持续参保。 进一步强化低保保障,建立健全申请救助搬迁户经济状况核查机制,让移民无后顾之忧、前程似锦。

(四)建设经营公司、家庭农场、公共服务站三地。 一是开设营业场所。 由政府平台公司和扶贫开发公司运营管理,租金优先向搬迁户减免租金; 或者向企业收取的租金用于补贴安置点的公共服务。 将停车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等城市公共资源整合到运营企业中,提供就业岗位。 二是创办家庭农场。 有条件的,为搬迁户预留部分农用地,发展微牧经济种植瓜果蔬菜,降低搬迁户生活费用,同时为搬迁老人提供锻炼场所。身体好,心烦意乱,想工作,这样才能缓解他们。 “怀旧”。 三是公共场所开放。 建立搬迁户日常活动、生活服务机构,不仅可以开展老年人、学龄前儿童的照护服务,让搬迁群众闲聊、怀旧,还可以解决部分搬迁户的就业。

(主笔:李培、罗凌 作者:崔云霞、苟宏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448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