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贵州移民搬迁补贴 【典型调研】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 快乐创业并重,易地搬迁和脱贫攻坚齐头并进,扎实推进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 省委政研室联合调研组的《贵州省搬迁扶贫研究报告》深入总结我省搬迁扶贫实践成效,提出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省委、省政府领导作出肯定批示,要求用好报告成果。

贵州省异地扶贫搬迁情况调查报告

到2015年,全省累计完成搬迁安置62万人,“十三五”期间还将再安置130万农村贫困人口。 虽然我省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旧房拆迁、就业机会、持续保障、精准搬迁、有效监管和宣传动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努力交出合格答卷。

综合施策:全力推进扶贫搬迁

(一)完善保障“搬出”工作机制

1、协调制定各项措施。 按照“省负总责、市州统筹、县为主体”的要求,建立领导晋升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并签署落实省、市、县、乡、村四级职责,层层细化分解工作任务。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等“1+6”政策措施出台。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政府年度检查的重点内容。 谈话系统。

2、协调推进各项计划。 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规划相衔接,特别是避免选址存在自然灾害隐患推进搬迁开发“三同步”:一是农民搬迁申请审批与旧房拆迁协议签订同步;二是搬迁方案同步签订。易地扶贫与产业发展规划同步制定。

3、统筹谋划,整合各方力量。 一是整合企业支撑力量。 恒大集团计划在大方县建设50个产业配套新村,搬迁贫困人口2万人。 首批10个新村和1个民族小镇——蛇乡古镇建设全面启动,带动更多企业结对实施扶贫搬迁工程。 二是定点帮扶与对口帮扶相结合。 积极对接中央国家机构和我省东部8市,帮助其积极参与我省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实施一批产业扶贫项目。 三是整合同步驻村小康力量,精准配置强化乡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乡村富民带头人“三支队伍”,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易地扶贫搬迁村“第一书记”,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培养培训干部的主战场。

(二)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确保“安定生活”

1、通过就业解决长远民生。 一是产业拉动收入增长。 依托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流通业、劳务经济和农村电子商务,帮助搬迁户增收致富。 沿河县中街镇易地扶贫搬迁点规划实施了空心梅、铁皮石斛、莲藕、莲藕等产业,建设了当地特产小作坊街。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收入。 二是创业就业促进收入增长。 贞丰县开展创业培训1445人次,落实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为个体户创业者提供两年最高贷款10万元的贴息政策和“三个15万元”扶持。 惠水县探索“搬迁企业一体化”模式,实施“百企百村、万人帮万户”工程。 每年收入可达24000元以上。 三是通过公益岗位增加收入。 六盘水市使用保洁、公安、护林、接待、导游、销售、驾驶、服务、管理、搬迁户餐饮等“十大就业渠道”公益性岗位30%以上。 四是乡村旅游促进收入增长。 黔西南州抓住“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机遇,投资15亿元,依托“布依乐园”旅游产品建设移民安置点,让8个乡镇32个村580户2146名移民共享生活。 “大旅游”红利。

2、通过就学增强搬迁动力。 加强双向排查,了解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基本情况,宣传各项教育补贴政策,简化招生注册手续,同步建设配套学校。 让搬迁群众的孩子选择附近最好的学校。 兴仁县通过摸底调查发现,全县有幼儿园2所、小学3所、中学3所。 共有8所学校(园)可为搬迁户子女提供就学保障,充分满足附近安置点扶贫搬迁户子女的就学需求。 榕江县百旺、白拉两所小学搬迁前,长期缺乏师资。 多年来,志愿者深入村支教,充实教师队伍。 搬迁后,两个村的孩子现在全部在县城接受教育。 7-15岁人口入学率达到99.7%,教学质量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3.以医疗促健康。 一是加强医疗机构建设,解决看病去哪儿问题。 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程,规范药房、儿童预防接种室、问诊室、基本公共卫生区域等功能设置。 二是加强健康信息化建设,解决怎么看病问题。 围绕“智慧健康”,加快“互联网+健康”信息化建设,建设县级医疗机构远程诊疗系统平台,加快乡镇卫生院远程诊疗系统建设,让移民可以享受健康信息化的成果。 三是加强医疗队伍建设,解决谁看病的问题。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医疗机构工作,组织专家开展疑难杂症义诊、巡诊服务。

4、确保消除搬迁后顾之忧。 一是保留农民身份。 榕江县采取保留农民身份和农村产权(包括山、林、土地等)“2+5”模式,支持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五保解忧关于搬迁。 二是转变为城镇居民。 贵安新区将扶贫搬迁75户269人纳入北斗湾镇生态移民安置区和甘河棚户区改造安置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搬迁对象迅速从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 三是与社会保障对接好。 拆迁人员享受与拆迁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 铜仁市的寡妇、寡妇、孤儿、残疾户由民政服务机构优先安置,其余由政府根据家庭实际人口免费提供相应安置房,产权属于政府。

5、精心化解群众乡愁。 一是用党的凝聚力排解思乡之情。 铜仁市将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到安置点,带动移民社区、专业合作社等自治组织共建共治,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二是重构熟人社会,排解思乡之情。 尝试将原居住地的邻居和熟人聚集在一起。 榕江县等地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以一区一乡、一楼一村、一单元一村民组、一楼一户的方式实施“亲情”安置。 三是用家乡的意象化解乡愁。 遵义市、毕节市等地,将被拆迁对象原住所的照片装裱起来,挂在新房客厅墙上。 黔西南州在各搬迁安置点建设了配套的怀旧馆。 这些做法不仅给拆迁户留下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让拆迁户对比了现在和过去生活的巨大变化。

(三)充分利用城乡资源,确保“能富起来”

1.探索资金使用机制。 一是整合运用各类资金。 各地成立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各类资金,形成“引水多渠道、放水一龙头”,做到“买酱油的钱也买醋” ”。 二是与补贴增减挂钩的指标。 将搬迁后的旧村、旧宅基地纳入城乡拆迁复垦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剩余指标进入市场交易。 三是明确资金使用方向。 集中安置点内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搬迁扶贫资金。 有关部门按照现有渠道建设外展基础设施和配套教育、卫生、文化设施。 ,不占用异地扶贫搬迁资金。

2.探索住房建设机制。 一是科学合理安置,落实“房子建在哪里”。 安置点主要选择城镇、工业园区、周边旅游景区。 探索乡村旅游、城市商业、公园服务等集中安置方式。 移民共享附近的城市资源。 二是整合住房政策,落实“房子从哪里来”。 黔南州引导约半数移民在县城落户,出台移民搬迁补偿政策和商品房去库存政策。 加上商品房去库存,共安置2642套、11862人,占搬迁总规模的25.24%。 三是降低搬迁成本,解决“房子贵不贵”的问题。 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等地房价控制在每平方米1100-1500元左右。 同时,还补贴装修费、生活用品采购费,并免收三年物业管理费。 四是确保施工质量,解决“房子好不好”。 制定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建设技术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工程项目实施导则等规定和规范,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3.探索资源利用机制。 以“三化”改革为总体谋划,协调迁出和迁入资源。一是盘活移民地资源增加收入。 盘活政府在安置点持有的创收性社会资产资源,将扶贫资金与“优惠贷款”捆绑在一起,量化租金收入,向搬迁贫困户分享红利。 水城县“千衣寨”安置点的搬迁农民将利用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和基础设施资金与野鱼海风景区管委会共同投资建设旅游项目。 ,农民享有70%的利润。 二是盘活搬迁地资源,增加收入。 引导群众采取土地所有权或流转方式,将复垦耕地、原有耕地流转给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经营,增加收入来源。 黔南州将第一批项目整体搬迁到村庄的宅基地、耕地、林地、荒山入股或转让给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发经营。

效果明显:综合效果叠加释放

(一)增加农民收入,走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天地。 榕江县首批303户扶贫生态移民户进城一年后,生活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 贫困发生率由搬迁前的68.9%下降到8.8%,下降了60.1个百分点; 3164元增加至6428元。 其中,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的有50户,占搬迁户的16.5%。 史彦福和妻子在丰乐安置点从事玉泰木业生意,月收入6000多元。 37岁的史忠成带着8名移民来到工地,利用从农民工那里学到的技能承包小活,每人每天收入约150元。

(二)就业能力提升,脱贫内生动力外移。 整合部门培训资源,优先安排搬迁对象,确保受训人员终身受训。 榕江县、亳州区等地采取夜校、道德讲座等形式,对搬迁群众的生活行为、卫生习惯、电器使用规范等进行统一培训。 公民意识、市场意识不断增强,逐步成为有技术、有管理、有发展的新型农民。

(三)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多彩贵州焕然一新。 集中安置点房屋外观统一设计,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水、电、路等基本配套设施齐全。 贵阳市注重凸显自然和个性,充分结合布依族、苗族风情,围绕乡村旅游和民族特色规划建设安置点。 黔东南州多位移民表示:“以前我们住的是高坡,住的是山路,住的房子又矮又小,没有人畜之分。移民项目政策好,我们搬到这里了,修缮房屋国家有补贴,干净卫生,门外就是街道,我很高兴,很满意。”

(四)带动城乡建设,走出城市扩张的强大引擎。 主要依靠小城镇集中安置,有利于提高城镇化率。 百里杜鹃管委会将石牛安置点选在花海文化城核心区。 随着主要路网和市政服务设施的建成,安置点将成为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宜居宜业的场所。 特色小镇。 松桃县普觉镇采取“搬迁+小城镇”模式,小城镇规模由过去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4.5平方公里。 易地扶贫搬迁已带动近3000人落户,城镇人口从过去的5000多人增加到近万人。

(五)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守住底线的发展空间被搬出。 实施整村整组搬迁后,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减少或消除。 贵定县灌口村破瓦组有8户40人。 靠山为生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烧炭人”,长期生活贫困。 全部搬迁后,“烧炭村”每年可减少森林砍伐量21亩。 赤水市积极引导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公益林等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扶贫成本高山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向城镇、公园、风景名胜区,减少环境污染。 破坏和资源消耗。

后续路径:协调激活要素资源

(一)用好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大资源。 一是推进土地开发。 推进“三改”改革,统筹拆迁土地和被拆迁土地资源2016贵州移民搬迁补贴,引导和鼓励拆迁农民流转原有土地,实施自然村整体搬迁。 集约开发土地,种植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经济果林、茶叶、中药材等,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修复双赢。 二是推进拆旧复绿。 搬迁农民在签订扶贫搬迁协议时,同时签订旧房拆迁协议,在批准搬迁安置方案时,同时编制宅基地复垦和绿化工程方案,统筹组织旧房拆除和土地复垦绿化,并按规定奖励落实。 三是推进生态保护。 拆迁户原有房屋的拆迁和宅基地复垦不能一刀切。 对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地方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原房屋拆迁宅基地复垦过渡期可延长至5至8年。 增加搬迁群众过渡期收入。 “思乡”严重的群众,将延长被拆迁户原有房屋拆除和宅基地复垦的过渡期。 根据缓冲期的长短,奖励金额可以逐步减少。

(二)统筹解决就业、就学、医疗三项问题。 就业方面,以安置点为单位,对就业人数、就业类型、产业项目等进行上门登记,建立档案。 搬迁到城镇的,必须保证每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 搬迁到中心村继续农业生产经营的,要逐户落实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资金。 参照水库移民安置实践,易地扶贫搬迁后扶持项目和资金由省级安排。 就学方面,要建设学校设施,保证拆迁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有条件的安置点可以发展学前教育,解放移民户的劳动力。 按照“精准拨款、一应俱全”的原则,将搬迁户子女入学纳入各级政府年度预算,子女高中、大学全部学杂费免征2016贵州移民搬迁补贴,切实解决拆迁户子女就学问题。 医疗方面,建立搬迁户健康档案,在安置点建设诊所、卫生院,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 协调相关部门的资源。 小病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医疗保险解决,大病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解决。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农村低保、城镇低保、养老保险三项保障衔接。 整合民政、卫生、扶贫等部门资源,对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特别是45岁至60岁的人员进行搬迁,主要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或全部安置。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或城镇搬迁。 有了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搬迁群众可以“骑双头马”,享受国家政策水平高的,执行水平低的国家政策。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效防止突发性困难致贫返贫。 建立移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搬迁人员养老,实现60岁以上老年人全部参保。 建立长效缴费激励补贴机制,引导移民早参保、多缴费、持续参保。 进一步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健全申请救助搬迁户经济状况核查机制,让移民有前途、无后顾之忧。

(四)建设经营公司、家庭农场、公共服务站三地。 一是开设营业场所。 由政府平台公司和扶贫开发公司运营管理。 优先向拆迁户提供租金,不收取或少收租金,降低拆迁户经营成本,增加经营收入; 服务。 将停车场、洗车场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物业管理、环卫服务等城市公共资源整合到经营企业中,提供就业岗位。 二是创办家庭农场。 有条件的,为搬迁户预留部分农用地,发展微牧经济种植瓜果蔬菜,降低搬迁户生活费用,同时为搬迁老人提供锻炼场所。身体好,心烦意乱,想工作,这样才能缓解他们。 “怀旧”。 三是公共场所开放。 建立搬迁户日常活动、生活服务机构,不仅可以开展老年人、学龄前儿童的托管服务,让搬迁群众闲聊、怀旧,还可以解决部分搬迁户的就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448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