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移民浙江 古代河南四次政治性外迁移民及其影响

摘要:西周至南宋,古河南有楚人南迁,西晋末年永嘉南迁,陈元光“开章”和王慎之父唐朝和儿子“王敏”,北宋末靖康南迁。 移民。 其作用主要是影响移民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组织,促进南方地区政治和文化的集中,最终更有利于中国版图的巩固和多元文化的统一。

关键词:古河南; 政治移民; 中原文化

CLC 编号:K20 证件识别码:A

文号:1003—0751(2009)05—0200—05

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从原因和性质上可分为政治移民和经济移民; 从迁出和迁入的方向来看,可分为外向型(从中原腹地到周边)和内向型(从周边到中原腹地)两种。 各类移民可能具有调整人口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生产力、加强民族融合的作用。 本文着重探讨政治外向型移民对移民地政治生态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西周至南宋,出于明显的政治原因,从河南迁出河南主要有四次或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楚人从河南开始迁徙,最后到江汉地区建国。 楚人的始祖姬濂是黄帝颛顼氏的后裔,属于古华夏族,而不是三苗系的南蛮族和以殷商为代表的东夷族。 “楚经”二字出现在殷代碑文中。 《左传·西贡二年》有“封诸侯城楚丘为卫”的描述。 《诗·鄘风·定知方中》云:“定知方中写于楚宫,由日写于楚宫……升碧虚(同虚)看楚。看楚和殿,景山和北京。” 也有记载,被封为“魏”的魏文公在楚胥(楚人以前居住的地方)建城建宫。 这个后来被称为卫国的地方就是楚人的故乡楚丘。 从朱熹到顾东皋,再到现在的李学勤,都一致认为在河南滑县东部。 山东省曹县东南还有一个楚丘。 今天的何光岳认为这里是楚人第二次迁徙的地方,所以把他们最初聚居的地方的地名移了过来。 夏末前后,楚人迁回河南新郑、许昌以北地区。 后迁至盐城县城东三十五里的雄山,楚人的先民因居于山洞而得名。 楚人迫于东方商贾的压力,遂迁徙到河南蔚县西北25公里的荆山(楚、荆共通,皆为草丛状)。 后来,商贾日盛,楚人迁徙到灵宝县城西南17.5公里的景山(俗称伏部山,近渑池)。 不久,楚人因商武丁的征伐,迁徙到陕西朝邑境内的华源山,以依附同属于华夏集团的西周。 商朝末年,西周开始兴盛,楚人越过终南山,迁往商洛(今商县)。 故商县有今日楚山、楚水、大井川、西井川等地名。 纣灭商后,势力扩大。 周成王封熊雄的曾孙熊毅为“人子之国”,“居于丹阳”。 于是,楚人从商洛迁往河南省淅川县南部的丹阳,即浠水流入丹水的地方。 很快熊毅就被动地卷入了关叔、霍叔等人的叛乱中。 尽管楚人很快投降并得到成王的宽恕,但熊毅仍然心存忧虑,最终还是渡过汉水南下,迁徙到了今湖北省。 康县遂山改称景山。 ①楚人从河南迁入湖北后,周昭王、周穆王多次亲征荆楚,证明周楚本来就有矛盾,楚人南迁是出于政治原因。 此后至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都郢(今荆州济南市),楚人迁都陈(今河南淮阳),楚国都城在湖北。大约800年,但楚人从黄河中游的河南迁徙到今天湖北的“江汉居章”地区,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阶段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307年)后的百年间,河南部分大族大族追随东晋和南朝大迁徙政权。 永嘉之乱后,“转江都,因南渡”。 前后“中州士女避乱于江左十六七”。 ②本次人口迁移表现为集体行动。 由于名门望族、地方官、豪门、士大夫的首领具有社会地位、军政权力或组织指挥能力,迁徙者大多以地方宗族为单位,依附于上述首领,集体迁徙。 . 一个移民群体往往有数百人、数千人甚至数万人。

根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下卷的名单可知,在这段漫长的人口大迁徙时期,从河南迁出的名族不下数十个。 如陈俊(今淮阳)尹氏(尹义、尹叔文等)、陈俊长平(今西华县东北)尹氏(尹浩等)、陈俊阳夏(今太康)谢氏(谢坤、谢安等)谢轩、谢石等,多迁浙江会稽(今绍兴),陈郡阳夏袁氏(袁月芝、袁乔等,多迁建康) (今南京)、陈六圩(今尉氏县)阮氏、陈六峪(齐西南)蒋氏(阮福等,迁会稽等地)、蒋氏(蒋毅等)今县)及阳寨(今禹州)楚氏(楚熙、楚叔度等),多迁至建康、京口)、河内文司马氏(司马纯直、司马亮等) (今文县西南)、济阳考城(今民权县东北)蒋氏(蒋懿、蒋懿等)、南阳聂氏(今民权县东北)刘氏(刘湛等)登州)聂阳宗氏(宗尧之、宗硕等,多迁江陵,即今湖北荆州),安城(今汝南东南)周氏(周魏等,移居建康者)、新业于(于慎之等)、郑(郑万庆、郑熙等)毛氏(毛宝、毛牧之等)、钟氏(钟亚、钟丹等,从颍川长社(今长葛东北)迁往建康,临颍荀氏(荀嵩等),延陵余氏(余梁、余越等,迁建康) )、许昌荀氏(荀隋、荀懿等迁建康)等。后来人们熟悉的“王谢”两大家族。 而且,迁出河南的姓氏,远多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河南南水北调移民_河南移民风貌抒情散文诗_河南移民浙江

第三阶段包括唐初高宗至睿宗陈政、陈元光父子的“平超”、“开章”(669-711),以及王超、王审知父子的“王民”。晚唐五朝(885-945)之子。 前者是唐高宗时,闽南“蛮族”造反。 广州固始陈政奉命率113名将士3600人平叛,陈政之子陈元光随行。 由于首战失败,陈政的母亲魏静、兄弟陈敏、陈福率领数千固始五十八官兵前来相助,终于平定了泉州与潮州(今属广东)的“叛乱”。 688年,应陈元光之请,朝廷下令设漳州,陈元光任漳州刺史。 陈氏父子治理漳州40余年。 ④陈氏子弟及部下士兵,大部分定居闽南。

后者是在唐末农民起义时期。 固始王超、王慎之兄弟起兵南下,经江西进入福建,先夺取汀州(今长汀)、漳州、泉州,再攻取抚州。 ,控制了福建全境。 王超和王审知得到唐朝的承认和册封。 王慎之之子王晏含,更名王建国。 据晚清固始进士何品礼考证,随迁福建的固始人有18姓5000余人。 《中国移民史》第三卷名单显示,这次有黄、潘、孙、郑、周、朱、李、王、陈、郭、魏、林、刘、江、裴、蔡、夏侯、叶、曾、何、傅、韩、杨、徐、方、丁、徐、孔、詹、翁、熊、江、卢、崔、刘、邓、吴、邹、苏、连等40姓氏,“数量大约在两万到三万之间”。 ⑤固始陈氏、王氏两次带入福建的移民,成为后来有族谱证据移居福建的河南人的基本群体。

第四阶段是北宋末靖康之变(1126年)后近200年的人口迁移。 由于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先后处于金人和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南宋王朝从开封迁至临安(今杭州)并维持了150多年。 皇室、官僚、军人和百姓不断南迁,人数达数百万人。 南宋当权者多为靖康之变随高宗及其子孙南迁的上层移民,南宋时期(尤其是前期)的士兵也以北方人为主. 其中,“76%的临安移民来自河南,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开封”。 据《中国移民史》第四卷《靖康之乱后北方南迁事例》记载,共有1006人从北方迁徙到江南(指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和浙江),其中 601 人来自河南。 山东省127人,占12.6%; 江苏(苏南除外)71人,占7.1%; 河北省37人,占3.7%; 甘肃34人,占3.4%; 安徽省(皖南除外)38人,占3.8%; 山西人30人,占3%; 陕西26人,占2.6%; 湖北17人,占1.7%; 北方其他地区共20人,占2%。 可见,河南是当时人口迁出最主要的地方,“从河南迁入的中上层人士尤多”。 ⑥因为只有中上层人物才有可能在文献中留下记录。

政治移民与经济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会明显改变目的地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而后者的作用是扩大资源开发,增加物质生产。

古代黄河流域,因宜耕种,生产发达,人口繁衍。 再加上多民族在此角逐,所以当今中国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国家——最早出现在夏、殷、周的故乡。 在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华南地区,直至商末周初,人口还稀少,生产落后,社会组织也处于原始状态。 南迁的楚人建立了中国南方最大最先进的国家政权,加速了南方社会向古代国家社会的转变。 楚人的“难路青丝”,不仅建立了南方第一个大国河南移民浙江,也为秦汉以后的中国统一奠定了一半的基础。

从秦汉三国到西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统一国家的作用还远不如中原,人们的地域观念至少没有弱于国家。 “吴地”(长江下游)尤其如此。 为建立东晋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于诸城王道,西晋末年“迁镇筑炕,吴人不附”。 但东晋建都、康成后,一方面中原南迁之民“受其圣君,与之谋”,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面对当地原住民,“尊老守旧,守风俗,谦卑倾心,招义义”,尤其是“这片土地的希望……招人心”,“因为武会盛行,民心复归。 自此,渐相拜,君臣礼定。 ⑦从中原南迁的高门氏族,不仅形成了稳固的村落集团,也使东晋政权在自己的版图上设置了大量侨州郡县。 这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断吸引着中原同郡人南迁,以凝聚民心和力量,共同对抗北方政权。

漳州位于福建泉州和广东潮州之间。 自汉代以来,漳州长期为沙漠。 唐朝陈元光平乱,增设漳州,改“七闽”为“八闽”,置县置官,任属下官员治理。 首创漳州地区驻军制度,驻军开垦荒地自给自足; 吸引中原难民,开始兴建学堂,使漳州成为“治教之邦”。 福建《云霄县志》盛赞陈元光说:“漳国开建因唐,国人常依。” ⑧因此,陈元光的“开漳”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唐朝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迁移。 治理发展活动。

王超、王审知兄弟的政治角色经常变换。 首先,他们是“反唐”造反派。 因为控制了福建全境,风雨飘摇的唐朝不得不承认王治福建的权利。 王深知是副手。 王超死后,唐朝继位其兄王审知,封他为琅琊郡王。 后梁朱温篡唐后,王审知被册封为闽王。 王超、王审知统治福建期间,他们自称是中原王朝的附庸,并与周围的各种割据势力交好; 但王慎之之子王晏含立国称王后,又爆发了内乱。

河南南水北调移民_河南移民风貌抒情散文诗_河南移民浙江

如上所述,在南宋初期,大部分将领和士兵都是来自中原的移民。 至于文官,高宗皇帝也多次“命侍从选拔居西北之士,甚多”。 但是,朝臣和地方官员中南方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最终占据了绝对优势,造成了南北观念、军政之间的冲突。 因此,有日本学者认为,“在军队的支持下,从这边移民过来的皇族和与之相关的新兴地方阶级,以及南边保持北宋以来传统的原有地主阶级展开了对抗、妥协和斗争。” ⑨是贯穿南宋政治生态的一条主线。

在这种大趋势下,南宋朝廷不可能像东晋那样设置侨郡县。 因此,一开始移民只能作为“居所”存在,科举考试也专门设置了“居所考”。 南宋定都临安十年后,通过确定移民的财产和“户籍”,使移民在定居地“入籍”。 又过了14年,“六渔试”被取消。 不仅如此,为了维持宋代地方人不得任地方官的制度,高宗皇帝“下旨,凡居西北、居东南七年者,或有财物者,而三等以上”,则不允许在新定居点“派遣”。 ⑩种种措施,无非是想消除移民与本土的差异,让两者融为一体,从而支撑了南宋150多年的偏安局面。

从上述四个阶段的移民情况来看,由于南迁的上层人士掌握了权力资源,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定和实施吸引、安置和保护移民的制度和政策。 南迁不断。 楚国、东晋、南宋的情况就不用说了,就连王超、王审知、王彦涵治下的“闽”也是如此。 由于福建地处偏远多山,战祸较少,王氏父子不仅安抚流民,还建招院治疗外来上流人士,令中原官员唐末认为“安默安在民越,诚在吾朝”。 》(指王超、王慎之兄弟),又经荆襄吴越移居福建。 、郑麟、韩愈、归传义、杨赞图、郑简等人。还有唐丞相王朴之子王旦、丞相杨舍从之弟杨仪。 、著名进士徐寅、农大臣王彪、司训外相王征。 . 后唐庄宗弟李崇礼举家迁至延平(今南平). (11)

当然,和平政权也有“收复失地”的野心和用意,普通移民更难免思念祖先的故乡。 但这个愿望一般很难实现。 楚人争霸中原无功而返,东晋、南朝、南宋的“北伐”一次又一次失败。 陈元光父子长期负有守卫土地的法律责任,而王慎之、王彦涵父子也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只能在土地上扎根。 与陈氏父子同赴漳州的丁儒,先后任祭酒军师、理国大臣。 晚年回到漳州。 其作品中有“惯听土乐,先知民风。烽火未有警,江山已净”。 行朝暮暮,忘越秦”,“胡同多,生于此”等诗句,(12)生动地再现了他们逐渐融入当地社会的情景,但仍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无奈。也只能随心所欲。而移民“晚辈只见长大,慷慨大义者分之”(13),他们会逐渐认同自己所在的异乡土生土长。

政治移民不仅促成了中国南方的中央集权即政治制度的整合,而且从社会层面改变了南方的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宗族制度的普及。 东晋时期,中原名族南迁,为南方宗族组织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南迁,使南方的宗族组织更加繁荣。 因此,从宋代开始,南方各地就出现了宗族祠堂、亦庄、民族学等东西,以及修宗谱、家志等宗族活动。 在江南地区,尤其是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有大量的族谱记载,表明许多姓氏和氏族的祖先在唐宋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从中原南迁。西晋末年。

客家族和闽南语族与唐宋时期的中原移民关系最为密切。 《中国移民史》第四卷《客家氏族迁徙事例》列举了从中原南迁的陈、谢、黄、赖、肖等37个姓氏。 (14)福建学者在研究闽语族群情况时,以福建省云霄县为例,称该县1946年人口人,分为81个姓氏。 族谱记载,先民由河南入闽,有有方、吴、张、陈、刘、王、唐、蔡、林9姓,共约9万人,占福建人口的80%。全县总人口。 其中记载明朝先祖随陈元光父子来福建。 有方、吴、张、陈、刘、唐六姓,人口约6万人,占全县人口的53%。 福建东山、昭安、漳浦、漳州等地情况类似。 大部分台湾居民是从漳州和泉州移民过来的。 1930年台湾有人,漳州、泉州移民后裔为人,占总人口的80%。 据1953年户籍统计,当时台湾总户数为100户,500多户中有100个大姓。 其中,63个姓氏的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在晋代、唐初和晚唐时由河南移居福建,后移居福建。 他从福建移居台湾。 (15)

政治移民中的中上层群体作为文化尤其是制度文化和学术文化的主要载体,无疑会给移民地带来文化繁荣。 从中原带来的固有文化与南方原有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将产生具有地域和时代特征的新文化。 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始终如一的基本品格和核心价值,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河南移民浙江,传播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政治移民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原因之一。

在楚人进入江汉居章地区之前,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居住着“三苗”、“百越”、巴人和濮人。 经过楚人数百年的开发经营,融合了中原文化、三苗文化、百越文化、八浦文化,形成了波澜壮阔、新颖多彩的楚文化。 楚国不仅在制度上比南方其他地方先进,而且有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建筑; 冶炼、纺织、医药、漆画,均名列前茅。 楚庄王、孙叔敖等政治家,吴起等军事家,季良(孔子之前)等思想家等等,历史上各种“楚料”层出不穷。 特别是屈原等人的《楚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416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