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01/《学记》

1.地位:《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2.教学原则:

⑴教学相长。

⑵尊师重道。

⑶藏息相辅。

⑷豫时孙摩。

⑸启发诱导。

⑹长善救失。

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02/孔子,苏格拉底

1.孔子:

(1)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2)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3)论教育内容

孔子整理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启发诱导;第二,因材施教;第三,学、思、行相结合;第四,温故知新。

2.苏格拉底:

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包括讽刺,定义和助产术。

03/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0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

(1)遗传:前提,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提供多种可能,是动力,不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05/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06/学校文化

在课程类型上属于隐性课程

(1)观念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

(2)规范文化(制度文化):是保证,包括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3)物质文化:物质基础,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物质文化。

07/学制类型

(1)双轨制:西欧(英国,德国,法国等);

(2)单轨制:美国;

(3)分支型学制(Y型学制):中国,苏联。

08/素质教育

(1)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力为重点的教育。

(2)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和未来性。

09/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也有人认为,教育目的的层次分为四个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10/教师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11/教师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⑴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⑵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⑶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⑷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⑴政治理论修养;

⑵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⑶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⑷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⑸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4.职业心理健康

12/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内容:

⑴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⑵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⑶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2.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⑴专制型师生关系;

⑵放任型师生关系;

⑶民主型师关系。

1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1)“非关注阶段”(初高中);

(2)“虚拟关注”阶段(师范教育,实习);

(3)“生存关注”阶段(新手期);

(4)“任务关注”阶段(熟练期)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专家型教师)。

14/学生特点(两体一人)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5/课程类型

(1)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最古老,便用范围最广泛一六艺,七艺);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强调兴趣动机和经验,杜威)

(2)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关心荣誉)

(3)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共性);选修课程(个性).

(4)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5)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读,写,算);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6)课程表现形式(影响学生的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16/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1)间接性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双边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4)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18/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类型:

(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19/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20/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279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