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礼仪有哪些,外交礼仪常识

作者简介:康冀民 曾任中葡联合联络小组第一任中方首席代表(大使),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秘书、南斯拉夫大使馆参赞、罗马尼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康斯坦察总领事、外交部港澳办副主任、文化部副司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

进入外交部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外交部即日正式成立。

周恩来总理曾提出,外交部初创时期干部由三部分人组成:军队中的将领和一些地方领导同志,拟担任驻外大使等领导职务;中央外事组同志包括地下党中有外事工作经历的同志,则担任业务司、科级领导(解放初司下直属科,20世纪60年代初科改为处);解放前后参加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是基层的业务干部。

▨阎宝航 资料图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阎宝航被选进外交部,担任外交部办公厅第一副主任。郭又昌(当年是办公厅值班室秘书,后曾任外交部驻外大使馆参赞)回忆说:当时有些同志不了解阎宝航,他中共党员的身份又没有公开,就说:“怎么让他做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因为他们看到凡是担任外交部各部门负责人的都是在延安外事组工作过或是中共非常有名的人物,从部队调来的黄镇、袁仲贤、姬鹏飞、耿飚、韩念龙、王幼平、倪志亮、谭希林、彭明治、曹祥仁等都是驰骋疆场、战功卓著、赫赫有名的将军;即便从地方来的姚仲明、吉雅泰、王任叔等也大都做过军队领导工作。

后来周总理说:“你们不了解他的作用,阎宝航是别人取代不了的。他的作用,你们做不到。”周总理这样讲,大家也不再说什么了,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周总理对阎宝航那么信任和“偏爱”。

负责培训外交官

调来的军队领导干部是拟任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的人选,后来被毛泽东称之为“将军大使”。另外调来一些干部,是即将担任新中国驻外大使馆参赞、秘书的。

这些即将赴任的外交官,虽然有人有过一些涉外工作经历,但谁也没有当过外交官,对真正的外交工作几乎一无所知。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当时只好举办“短期突击”培训班,培训后再出国。

培训班由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李克农主持。日常工作则由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副主任阎宝航负责。培训班分两部分,大使学习班和中级干部学习班。从部队和地方调来的准备担任大使的将军、高级干部及其夫人参加大使学习班。准备担任参赞、武官、秘书的同志及其夫人编为中级干部学习班。

▨1950年夏,黄镇大使和夫人朱霖出使匈牙利,在火车站受到热烈欢迎。

朱霖(黄镇大使夫人,曾任驻外大使馆参赞、外交部政治部副主任)详细介绍了当年在培训班的情景。她说:“培训班一开学,周总理亲自讲授第一课——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他详细讲了当时的外交任务、新中国外交怎么搞、外交工作的特点等等。”

朱霖说,周总理特别强调:“外交是代表国家的工作,我们大家要在具体工作中加强团结,才能把外交工作搞好。在开辟战场之初,应当在工作中锻炼培养,要求每一位同志一切从学习出发,不要急躁,不要气馁,同时还要有纪律。外交同军事一样,外交不过是‘文打’而已。我们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可能影响战斗,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一切都要事先请示、商讨,批准后再做,做完后要报告,这一点很重要。”

“学习完政策,其他的活动大都由阎宝航副主任安排和联系,同时他也讲课,并给大家做示范。他知识面很广,很能干,也很风趣和幽默。”

培训期间,阎宝航给大家讲了很多事情。朱霖记得他说:“参加招待会,不是吃喝玩乐,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就可以做工作、了解情况,例如关于德国法西斯要进攻苏联的情报就是我们在招待会上得到的,并由我们党中央及时转告斯大林,减少了损失。”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阎宝航亲身经历的事例。为此,1995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授予阎宝航“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奖章。

▨1945年,前苏联莫斯科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馆,时任大使馆新闻专员兼《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的胡济邦。

老外交人员胡济邦在二战时曾当过驻苏联记者,又在国民政府驻苏联使馆担任过三秘,吴青在新华社布拉格分社工作过。他们分别向调来的外交干部介绍了自己从事涉外工作的经验。

胡济邦讲的,主要针对大使、参赞夫人。她手把手地教这些从山沟、农村和军营里出来的女干部和女军人如何化妆,如何穿旗袍或“布拉吉”(连衣裙),如何脚蹬高跟鞋走路不摔跤等等。

阎宝航还请来北京大学教授张奚若、王铁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思敬,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志让,以及外交部的国际法专家周鲠生、梅汝璈等,讲授外交史、国际法、外交特权与豁免及外交文书等外交知识。

除此之外,还请来了苏联、东欧国家的驻华大使,请他们介绍本国情况和使馆工作经验。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的介绍给大家的印象最深刻。

朱霖说:“苏联大使主要谈到‘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做外交工作说话要谨慎;资产阶级的外交有时用酒色引诱,让人犯错误,切记不要上当;不论到哪一个国家都要作调查研究,不了解这个国家的情况,就不能对这个国家开展工作,作为大使,在使馆要团结好自己的队伍……”

▨ 苏联驻华大使馆铭牌

为了让调来的外交干部具体了解外交文书的种类和样式,培训班专门举办了一次外交文书展览,让大家参观实物。展品有国书、颂词、照会、请帖、备忘录、电报、会谈纪要等各式各样的文书。

这些文书,谁也没见过。大家觉得既神秘又稀罕,看得格外仔细,有的甚至逐字逐句地琢磨。朱霖一直做干部工作,看到国书,不禁脱口而出说:“这不就是介绍信吗?!”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有人提出,驻外使馆到底是个啥样,能不能也实地看一看?经阎宝航联系,并亲自带领培训班全体成员参观了苏联驻华使馆。这些外交战线上的新兵踏进苏联驻华使馆后,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知道。苏联参赞费德林等外交官热情接待, 带领大家逐个部门参观。

那时中苏友好,什么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接触中也不太拘束。参观过程中不时有人问这问那。对方很客气,尽量给予解答。

当参观完各个办公室后,有人忽然发觉,有一个地方没看到,就问:“你们的机要室在哪里?” 苏联人避而不答。又有人问:“使馆一年开销多少?”对方也没有回答。这时,我们的同志才恍然大悟,这些问题是不应该问的。

讲授、示范外交礼仪

搞外交要讲究礼仪。许多外交礼仪源于西方,如穿西装、跳交谊舞、吃西餐……阎宝航带着胡济邦和吴青来培训班,当这方面的老师。

他们要求这些未来的外交官对这些不仅要会,而且要娴熟,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疏忽影响到外交官乃至国家的形象。这些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拿枪动刀的人,都怕以后出洋相,一个个都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听和学。

有一次,阎宝航和胡济邦带着培训班全体成员到北京饭店进行演练和彩排。为了应付这次演练彩排,将军们都穿着新做的毛料中山装,夫人们都着意修饰打扮了一番,穿旗袍、连衣裙、高跟鞋,云集在西餐厅里。

朱霖穿了条连衣裙,还特意将里边的汗背心露在胸前,自以为很漂亮。胡济邦看了以后说:“不行,这样不礼貌。”

符浩的夫人焦玲穿了身织锦缎做的旗袍,里边穿着部队的绿色短裤,没想到旗袍开衩处把短裤露出了一截。胡济邦说:“不行,要穿衬裙,裤子不能露出来。”

她还说:“解放区的发型不符合外交场合的要求,要烫发,还要涂点口红、抹点粉……”朱霖本来就不习惯这种打扮,赌气地说:“我不干了,谁能干选谁去干吧!我不想做这样的工作。”胡济邦只好耐心说服她。

袁仲贤像老大哥一样在旁笑着说:“朱霖你别生气,咱们将来都是演戏,党需要演,我们就演。我们男同志将来都穿整整齐齐的西装是演戏,你们穿旗袍、高跟鞋,手里还要拎个包包也是演戏。我们为了党的利益而演戏嘛!”这一番话,逗得朱霖和大家都笑了。

▨周恩来总理到培训班讲话

检查完着装,就演练吃西餐。当时,对这些将军和夫人们来说,别说是西餐宴会,就算正规的中餐宴会,很多人也没有参加过。

阎宝航首先讲怎样安排主人和客人的座位,吃菜、喝汤的注意事项。然后示范如何使用刀叉、怎样切肉喝汤、怎样铺餐巾、怎样抹黄油等等。看着阎宝航轻松优雅的姿势,又看到那么多从未见过的美味佳肴,将军和夫人们马上试起来。

这些将军们用筷子吃过饭,用牙刷柄吃过饭,唯独没有用叉子和刀子吃过饭。虽然刚看过示范,可一拿刀叉,就不知道如何使用了。左右手拿哪种餐具忘了,黄镇怎么也没想到,这小小刀叉使用起来居然还有那么多讲究,比战场上操练三八大盖还费劲。看着眼前的汤,忍不住放弃刀叉,拿起一碗汤喝了起来。

他正哗啦哗啦喝得津津有味,被阎宝航抓了个正着,当了反面教材。阎宝航又给大家讲:喝汤的时候,不能哗啦哗啦地喝,要轻轻地慢慢地喝,在汤剩得不多时,左手将盘子稍提起,要用勺子从里往外舀汤,喝时不要弄出声。吃饭、吃面也不要出声音,吃完饭刀叉要轻放在盘子上。

平日里不拘小节的将军们显然对这些繁文缛节很头疼,可这些礼节背后所代表的是新中国外交官的形象和气质。为了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阎宝航特意讲了一件发生在外交场上的趣闻,希望大家引以为鉴。

阎宝航说:国民政府时期有一个大使,吃鸡腿用刀子切下去的时候,切得太重了,结果鸡腿飞起来,一块肉飞到对面一名外国外交官的脖子里,鸡肉很油,外国外交官怕掉到内衣里,不敢动,老挺在那里……

讲到这里,有一个将军说:“国民党的外交官,那些人,一点儿素质都没有。” 他一边说,一边切牛排,还说:“我就不信搞不开你!”可这时刀子滑了,牛排上的胡椒佐料溅到旁边耿飚的衬衣领上了。

耿飚无奈地说:“好吧好吧,你注意点儿,现在你也没有素质了!” 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发生在席间的这一小插曲给这些外交新兵敲响了警钟。阎宝航说:“你们千万不能出洋相,光凭着勇敢,凭着一股热情,像在战场上不怕死,不能适应我们这个工作。”

▨1955年陪同周恩来会见阿拉伯外宾。(后右一为阎宝航)

阎宝航又一遍遍教,纠正大家的错误并不时穿插讲笑话。其中说到李鸿章在巴黎一家大饭店请客,吃完饭,李鸿章对客人说:“饭菜不好,招待不周,请见谅!”这本是在中国常说的一句客套话,可饭店的老板生气了。他对李鸿章说:“你怎么说我的饭菜不好?以后我这个饭店可怎么开啊!” 引起大家一片笑声。

阎宝航还讲过:有一次李鸿章在巴黎请客,服务员用餐巾托着一只盘子放在他面前。他随手将自己的盘子擦了一下,人家立即换了一个。他拿起来又擦了一遍,人家又换了一个。他一连擦了三次,人家换了三次。这种盘子都经过蒸气消毒,用餐巾托着是一种礼貌,你去擦盘子,人家很忌讳,以为嫌盘子不干净。最后人家问:“盘子怎么啦?”李鸿章无言以答。

这些笑话究竟是否属实不知道,但大家通过这些笑话,在谈笑中学习到知识,而且记忆特别深刻。阎宝航还讲到:吃海鲜或水果时,如服务员送上一碗清水,有时上面还漂着几片花瓣或柠檬薄片,那是供洗手用的,千万不能喝。

和人交谈时,不要用手指着人家,不能唾沫星子满天飞;坐着时腿不能架起来摇;不要当着别人的面用手挖鼻孔、掏耳朵;每人要买几块手绢,不能随地吐痰等等。大家听了,说:“唉呀!规矩真不少。”大家在一阵阵笑声中了解了这些规矩。

未完待续……

文字 | 《人物春秋》

作者 | 康冀民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50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