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背景(第19课 辛亥革命知识点)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种瓜得豆、大清的掘墓人)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创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特点:比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更为广泛深入。

(3)内容:①官制: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②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③商业: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④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1905),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4)结果:清政府仍处于困境之中。

(5)失败原因: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

(6)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腐败的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革命准备

(1)政治基础: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自救运动失败。

(2)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组织基础:①兴中会:孙中山于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①纲领: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同盟会纲领。

②理论: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③内涵:

内容

纲领

含义

局限

民族主义(前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革命)

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提出反帝

民权主义(核心)

创立民国

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

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缺乏广泛性

民生主义(补充)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④评价:意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首先,它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其次,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最后,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5)军事基础:孙中山、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党人多次组织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代表: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

(1)目的:遏制革命势力,维护清朝统治。

(2)过程:①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

②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1)评价:“预备立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目的并非实行民主政治,而是缓解统治危机,维护君主专制。)

一、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

(3)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①原因:列强支持袁世凯,对南京政府施压;袁世凯一面猛攻汉口、汉阳,一面提出南北议和,并且给清政府施压。

②过程: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5日南方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时间:1912年3月。 颁布机构:临时参议院。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选举等自由和权利。(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③原则: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责任内阁制原则。

④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3)社会习俗上: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4)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历史局限(失败原因)

(1)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4、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种瓜得豆”的清末新政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使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217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