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庆节的资料大全(欢度国庆节内容资料简介)

国庆节的来源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节。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国庆节的由来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又称十一、国庆节、国庆日、中国国庆节、国庆黄金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国庆日。

国庆节的来源介绍

国庆节国庆节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2]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委员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国旗资料简介: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国旗的整个图案,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团结。

国旗的色彩,红色表示热烈,象征革命,祖国大地似红霞一片;配以黄色五星,显得光明灿烂;五星呈黄色,还有象征中华民族属黄色人种之意,以表现民族的特征。

旗面左上方缀着的五颗黄色五角星,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人民所包括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这也体现了我国政权的特征。

据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同志撰文介绍他的设计构思说,五颗星所形成的椭圆形,犹如一片秋海棠叶子,象征我国的疆土领域,以体现地理特征;其中四颗小星,还表示祖国有文字以来四千年的历史及其灿烂文化的特征。

五星位于旗面的左上方,似闪闪星辰居高临下,金碧交辉,映照大地,江天寥廓,山河壮丽。国旗整个图案,庄严华丽,简洁明朗,气势磅礴。

国徽资料简介: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

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天安门是座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天安门是封建王朝颁发诏书的地方。有时还在天安门前为大将出征祭路等举行仪式。在过去,天安门称为“承天门”,是皇帝出入的“专门”,普通百姓非但不能进出,甚至连看一眼的权利都没有。辛亥革命后,天安门前封闭的广场打开了,人们可以自由地走进天安门。后来,革命青年和革命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把天安门广场作为进行革命集会和示威的场所,先后在解放以后,这里又成为举行新中国开国大典和盛大集会的场所。北京的天安门,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的天安门图案,就是象征我们伟大的祖国,象征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象征我们新的民族精神。齿轮、谷穗图案,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用国旗上的五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

国歌资料简介:

一九四九年开国前夕,全国政协筹备委员会讨论选定国歌时,在多首歌曲中比较,许多代表认为《义勇军进行曲》振奋人心,在全国人民中影响很深,可以作为代国歌。但当时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认为革命已经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不应当再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选为国歌也得修改歌词。周恩来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我们前面还有帝国主义敌人,我们建设越进展,帝国主义将越加嫉恨我们,破坏我们,进攻我们。你能说我们就不危险了吗?还不如留下这句话,经常保持警惕的好。”代表们经过认真讨论,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会激励我们居安思危,胜利前进。于是,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作于一九三五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一九三五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之后,继而进犯我华北,妄图占领全中国。当此中华民族危亡关头,著名戏剧家、诗人田汉决定写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他先拟写了一个反映国统区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的电影文学故事梗概,其中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创作的长诗《万里长城》写的最后一节诗稿,就是后来成为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原稿。故事梗概刚写完,田汉就被捕入狱了。著名戏剧家夏衍接手田汉的未完之作,把这个故事改编成电影剧本《风云儿女》。夏衍在改编中发现,田汉是在仓促之中把歌词写在一张香烟锡纸的衬纸上,放在稿本的最后一面。聂耳从夏衍那里看到田汉的这首歌词,极为赞赏,表示要为它谱曲。聂耳刚谱了初稿就去日本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定谱是从日本寄回的。在编剧和谱曲过程中,对田汉的原歌词作了一些修改,把“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改成“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歌词的结尾,因旋律的需要,又在“前进,前进”之后加了“前进,进”。一九三五年五月十六日出版的《电通画报》上,首次刊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写谱,电影《风云儿女》也于同年七月正式上映。从此以后,《义勇军进行曲》尤如一支革命的号角,响彻祖国的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浴血奋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仍然保持着其强大的生命力,鼓舞着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新征途上奋勇前进。可是,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们的国歌也受到践踏。歌词作者田汉被当作“黑帮”,置于打倒之列,因而国歌的歌词不准唱了。一九七八年,因受“左”的思想影响,对国歌的歌词作了修改。对此,各方面人士一直不同意这样做,建议恢复国歌的原歌词。因此,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人民的一支革命战歌。这支歌曲调高昂激越,旋律铿锵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怒和英勇反抗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勇敢、坚强、团结一心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于抗日战争初期。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了中国的国土,至一九三五年初,已从东北进犯到华北,在国土一天天沦丧的严重局面下,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党的这一主张,得到广泛的赞同和支持。共产党员田汉和聂耳,就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而谱写《义勇军进行曲》的。这首歌曲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九四O年以后《义勇军进行曲》经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热情歌唱和灌制唱片而传播于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快要胜利的时候,由一位著名音乐指挥建议,经美国国务院批准的一套“盟军胜利凯旋之歌”节日,包括有贝多芬、柴柯夫斯基、斯美塔那、肖斯塔柯维奇等世界大作曲家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也列在其中。

抗日事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举洗雪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国武装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创造了半殖民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显示了中国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中,《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和它所起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一个光辉的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198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