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作品(李翰祥介绍香港电影黄金岁月)

在拍摄《武松》时,饰演潘金莲的汪萍要被武松一刀刺死,但她怎么也演不出导演想要的效果,于是导演对她讲戏,“金莲一生爱武松,一直渴望和他来一下,这一刀就像插进她的身体里”。说完导演教了一个欲死欲仙的表情,汪萍照做并获金马奖女主角奖。

电影《武松》剧照

而这位导演便是香港电影史乃至整个华语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李翰祥。在当时影坛流传着这种神话,只要李翰祥看中谁,谁就会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若提起李翰祥,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风月片大师,其实他擅长的不仅仅是风月片。

李翰祥

李翰祥生于1926年,辽宁锦州人,曾在北京学习西洋画,师从徐悲鸿,以致后来影片的色彩场景都很绝致。于1948年赴港从事电影相关工作。从演员开始先后担任过美工、编剧、副导演等。

知道李翰祥跟谁讲戏吗?

1954年28岁的李翰祥升任导演,1956年上映的《雪里红》是他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之后被邵邨人(邵逸夫二哥)赏识加入邵氏。翌年执导拍摄了黄梅调电影《貂蝉》,在第五届亚太影展上,获得了最佳导演、编剧、女主、音乐和剪接五项大奖。邵氏大获成功,1959年由李翰祥继续拍摄的《江山美人》,一举打破香港最高票房纪录,囊括亚洲影展十二项大奖。李翰祥也成了邵氏公司的王牌导演。

当年《貂蝉》获奖照片

1963年李翰祥自编自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映,影片轰动了整个东南亚,在台湾票房就高达800多万台币,甚至有人看了一百多遍。但这时处在巅峰时期的李翰祥因为利益的主要原因离开邵氏,在电影懋业公司老板陆运涛支持下,赴台成立国联电影公司。

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创始人-陆运涛

虽然在国联的七年李翰祥发挥稳定,执导了20多部电影,其中不乏《西施》这样既拿金马奖最佳,又获票房冠军的力作。但1964年老板陆运涛遭遇空难后,使得李翰祥失去了最大靠山,1971年他返回香港,而邵氏公司这边邹文怀也离开自组嘉禾,后来又有李小龙的加入可谓气势如虹。于是正寻求应对之策的邵逸夫又将李翰祥重新召回邵氏,此事成了一番佳话,有人说李翰祥能屈能伸,有大将之风。有人说邵逸夫不计前嫌,有容人雅量。

邵逸夫和李翰祥

李翰祥的回归之作是讲述民国轶闻趣事的喜剧片《大军阀》。此片拿到当年香港票房季军,不仅捧红了日后的“香江第一谐星”许冠文,更让李翰祥从观众对该片激情戏的热烈反响中找到灵感。接下来李翰祥拍摄了《风月奇谭》《北地胭脂》等几部风月电影,总票房1500多万,比当初李小龙三部电影1300万的票房收入还高。在重返邵氏的12年里,李翰祥拍摄了20多部风月片,占总片量的三分之二。李翰祥说,”我拍的那些风月片啊,完全都是为了卖钱“。

《大军阀》剧照

风月片的商业成功为李翰祥攒足了与邵氏议价的资本。从1975年开始,他又接连拍摄了《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两部宫廷巨制。尤其《倾国倾城》制作规模庞大,直接靠搭建内景还原了威严肃穆的北京紫禁城。影片一经推出震惊了港台和内陆,无不惊叹香港弹丸之地竟能拍出如此宏伟巨作。

《倾国倾城》剧照

1978年李翰祥冠心病恶化,借赴美做手术之际秘密回到阔别30年的大陆。李翰祥一行除了游山玩水、探亲访友,还拜访了时任委员长的廖承志,廖公向李翰祥表达了支持两岸艺术交流,欢迎回大陆拍片的期盼。

1982年,李翰祥拍摄了自己在邵氏的最后一部电影《三十年细说从头》,讲述了他沉浮影坛三十年间的所见所闻。但出于对文史的热爱,李翰祥还是希望回到内地拍摄有文化积淀的电影,此时邵逸夫欣然允之。

返回北京的李翰祥拍摄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片中百官上朝、军机议政、圆明残垣皆是实地实景拍摄,更是耗资60多万搭建起一个仿真的圆明园外景地,并在拍摄尾声时用一把火烧掉。《火烧圆明园》在香港拿下1500万票房,《垂帘听政》也让当时年仅25岁的梁家辉获得第三届香港金像奖影帝。两部电影取得巨大成功。

《火烧圆明园》剧照

1990年,台湾导演朱延平来大陆拍摄《傻龙出海》,且内容对大陆很不友好。这时李翰祥作为前辈给予了帮助,但不幸卷入到风波之中,于是李翰祥被大陆封杀,失去市场的他为了生计不得不回港重操风月片旧业。

1996年李翰祥大陆拍片禁令解除,赴京拍摄由刘晓庆主演的大型历史剧《火烧阿房宫》。

李翰祥和刘晓庆

可能期间劳累过度,拖垮了李翰祥本已手术多次的脆弱心脏,1996年12月17日下午4点20分,李翰祥开完剧本会议后心脏病复发,紧急送医后抢救至晚上9点45分仍不幸离世,享年70岁。

1997年,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追颁李翰祥终身成就奖。

李翰祥酷爱古玩

李翰祥一生参与创作作品100多部,在不同题材的电影中创作出许多经典,堪称大师级人物, 50年代他的黄梅调电影风靡东南亚,成为香港电影业崛起的中流砥柱,60年代赴台湾创立国联公司拓荒台湾影业,被评价为“港台影坛风云第一人”。更不用说70年代的风月片,80年代的清宫戏,可以说他引领了那时华语电影每一个十年的风潮。也是当时极少数走遍两岸三地拍片的电影人,他在无形中增强了各地区之间电影技术的经验交流,为华语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1108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