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子风执导的影片(凌子风介绍)

他是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他学过绘画和雕塑,是最早的毛泽东像章的设计者;他的导演处女作《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他将《红旗谱》《骆驼祥子》《边城》等名著搬上银幕;他由于在创作中忘我投入的精神,被人称为“拼命三郎”——他就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凌子风。

凌子风(1917年—1999年3月2日),原名凌风,曾用名凌项强,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学校。

1935年,编导独幕剧《狱》,该剧是凌子风在学校时代的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1938年,编导的独幕话剧《哈娜寇》获得晋察冀边区鲁迅文学奖。1946年,参演剧情电影《边区劳动英雄》。1949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中华女儿》,该片获得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195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春风吹到诺敏河》上映。1958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深山里的菊花》上映。1964年,与董克娜联合执导剧情电影《草原雄鹰》。1966年,“文革”初期,凌子风被打成“黑帮”,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9年,由其执导的人物传记电影《李四光》上映。1984年,执导剧情电影《边城》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86年,执导剧情电影《马铁腿外传》。1992年,执导剧情电影《狂》 。1999年3月2日,凌子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热血青年赴延安

凌子风,原名凌风,1917年10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书香家庭,姐姐凌成竹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后嫁给一代画师李苦禅)。但凌子风不爱绘画,想报考飞行员,被父亲阻拦,只好选择了美术专科学校。

和父亲关系破裂后,他离家出走,通过为商家画广告来维持读书费用。之后,他考入南京国立戏专舞美系,曾在曹禺编导的《日出》中任舞美设计。毕业时,遇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准备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为了筹措路费,在路经武汉时,他与中国电影制片厂签了短暂的合同,担任美工师,并在电影中出演角色,开始接触电影。

1938年,凌子风到达延安,加入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他倡导田庄剧的演出形式,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舞台,很有生活真实感。由于办事雷厉风行,人们都叫他“疯子”。

1943年,凌子风调到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1945年,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鲁艺”的同事推举他设计一件礼物,他用苹果刀在砚台上刻了一枚毛泽东像章的模具,然后将锡水灌进去,制造出了第一批毛泽东像章。

抗战胜利后,凌子风参加了华北工作队,奔赴张家口,筹办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期间还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杨白劳。1946年,他又被调回延安,担任新成立的延安战地摄影队的队长,拍摄了许多战地新闻素材片。

作品丰盛的“十七年”

1947年,中央宣传部抽调人员组成西北电影工作学习队,去东北接受日伪的“满映”,凌子风也在队中。但路经华北时,他被留下来负责刚解放的石家庄市的文艺工作,直到两年后才到达。来到厂里后,他导演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中华女儿》,以纪实手法展现了8位女抗联战士的革命事迹,是新中国第一部公开发行放映的故事片,获得了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的“争取自由斗争奖”。

之后,他又相继为上影、北影、长影等制片厂导演了《光荣人家》《陕北牧歌》《金银滩》《春风吹到诺敏河》《母亲》等10数部影片,是他创作最集中的时期。当然,这些影片都或多或少带有政治宣传意味,以讴歌革命和新政权为主题。曾经有法国的评论家称凌子风是“奴隶导演”,虽然有些刻薄,但也说明了一部分事实。

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红旗谱》是他的导演代表作,原著小说人物众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电影以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为主线来结构情节,用雄浑深厚的手法,全面展现了大革命时期北方农民运动的广阔画面,充满冀中平原浓烈的乡土气息。

崔嵬在片中扮演主人公朱老忠,年轻的演员葛存壮(葛优的父亲)扮演反面人物冯兰池,都是经典的银幕形象。

凌子风在拍片现场以吃苦耐劳、不知疲倦出名。拍摄《中华女儿》时不断赶进度,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一位从香港回来的电影人担任他的副导演,后来开玩笑说:“我再不给你干了,你这个拼命三郎!”

从此这个称呼便在电影界流传开来。后来,他还请印学大师方去疾为他刻了一方印,上面就写着六个字——“人称拼命三郎”。

艺术创作第二春

“文革”中,凌子风被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虽然之后被放出来,但仍然没有拍片权利。1973年,他接到上级命令,和另一位导演一起译制了两部进口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这两部片在1970年代风靡一时,但凌子风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片尾字幕中。

改革开放后,已是花甲之年的凌子风迎来了电影创作的第二春。1982年,他改编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因为他是北京人,从小对这里的生活非常熟悉,得以在银幕上还原那个时代的京城风貌,在北影厂内搭建的老北京街景。

当时还在北电上学的张丰毅扮演祥子,来自内蒙古的女演员斯琴高娃扮演虎妞。影片具有地道的“京味”色彩,外部形式极为精致。有一个镜头:祥子和小福子正在擦车,虎妞买菜从外回来,镜头从脚部展现她的生气,很有创意。

1984年,凌子风又改编了《边城》,一反此前他的作品的粗狂浑厚风格,通过画面和音乐来营造含蓄的意境,比较真实地展现了沈从文所描写的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凌子风凭此片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影片还获得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之后,他又于1989年把许地山的小说《春桃》搬上银幕,描写了老北京底层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由刘晓庆和姜文主演。1990年,他和第二任妻子韩兰芳一起将李劼人的名著《死水微澜》改编成电影《狂》,由许晴和尤勇主演。

凌子风对于名著改编有很多独到见解,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扮演者几乎都成为女星。

凌子风是在世界上知名的中国导演,1991年法国蒙特利尔电影节专门为他举行了个人作品展映。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暨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纪奖评选中获最佳导演。1999年3月2日,凌子风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8799918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yiminshijie.com/n/10504
返回顶部